眉山非遗莲箫高度濒危 81岁唯一传承人感慨:没有原来那种味道了

2018-12-25 06:20:55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刘波

眉山非遗莲箫传承人马金花。

一支三尺左右的竹竿,两端挖孔,各串铜钱一叠。舞者手持着它,随着音乐、唱腔或讲词,有节奏地挥舞击打腿、肩、腰、背、脚等部位或地面,甚至蹲、跑、滚着敲打,其声铿锵悦耳。这种民间舞蹈,有着一个美丽的名字——莲箫。

“彭山这边也叫‘霸王鞭’‘莲厢棍’‘金钱棍’等很多种叫法,但最主要还是叫莲箫。”说这话的人叫马金花,是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彭山莲箫的传承人。据介绍,莲箫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舞蹈,相传始于秦末楚汉相争时期,盛于明末清初。而彭山莲箫起源于北方乞讨者和民间艺人,经历代创造,融合当地民间舞蹈动作,形成了彭山莲箫独特的风格,流传至今。

作为彭山莲箫当下唯一传承人,已81岁的马金花对这一高度濒危的民间艺术的前景日加忧心。在她看来,莲箫不仅表演场合少,也“没有原来那种味道了”。

自成风格学艺于江湖

有着悠久历史的彭山莲箫主要分布在凤鸣镇和保胜乡,现存的表演者便仅有凤鸣镇81岁的民间艺人马金花一人了。上世纪40年代,马金花和丈夫离开家乡走南闯北,靠卖艺表演谋求生计。“我都唱些青衣啊、花鼓这些小曲,大家觉得好就一分、两分钱地给。”马金花说,那个时候,生存艰难,一个人表演吸引不来多少人,于是各类民间艺人遇到了,就聚集在一起表演,得到的钱再平分。

“有一次我碰上了一个打莲箫的小姑娘,打得花样很多。”马金花说,自己和丈夫在成都表演时,和一位打莲箫的小姑娘搭了伙,会一些彭山莲箫的马金花顿时被小姑娘的打法吸引了。“她打的很多花样彭山没有,莲箫打出来很好看。我就在旁边边看边学。”马金花说,那个时候大家都忙着生计,根本没时间手把手相授,不识字的马金花硬是凭借天赋学艺成功。

民间艺人四海为家。没多久,马金花和丈夫便离开成都,继续走天涯讨生活。“一直不知道小姑娘的名字,只知道是成都人。”马金花说,后来她和丈夫相继去了资阳、内江、宜宾等地,在奔波中,马金花将彭山莲箫和从成都学来的莲箫融合在一起,便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技巧有“黄龙缠腰”“雪花盖顶”“跑马射箭”等精彩动作。

回乡传艺忧心于现状

后来,马金花夫妇和其他十几位民间艺人被当时的县文化馆邀请回乡,传承发扬彭山本地的民间文化艺术。2008年,彭山莲箫被评为眉山市第二批市级非遗项目。传承莲箫的技艺便成了马金花的主要工作。“每逢过春节、元旦等各类庆祝活动,我都要去表演助兴,还经常下乡去进行义务表演。”马金花说,莲箫的表演节奏明快,动作豪放,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快慢结合,轻重有致,高低错落,富于变化,以喜庆欢乐为主调,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所以很适合在丰收庆祝等活动上表演。“打的人打得高兴,听的人也听起愉快。”

除此之外,马金花也常被文化馆邀请去授课,指导一些年轻人学习莲箫。但随着年岁增长,马金花的腿脚已大不如前了。为了能让彭山莲箫传承下去,几年前,马金花还收了5名彭山区业余文化骨干当徒弟。即便如此,马金花还是有些担忧。“现在莲箫能表演的场合还是少了点,另外现在大多数表演的莲箫是经过现代舞蹈改编的了。”马金花叹了叹气,“没有原来那种味道了。”

据了解,如今能够掌握传统莲箫技艺和纯正舞蹈风格的传承人寥若星晨,彭山莲箫正以极快的速度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高度濒危。区文化馆等有关部门也在对莲箫进行抢救性保护。“彭山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首先要从源头活起来,把抢救性、生产性、保护性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完善保护体系和管理机制。”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