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教育:让孩子们的梦想在潼江河畔起飞

2015-12-14 15:59:47来源:四川在线-绵阳频道编辑:彭焘

  四川在线-绵阳频道讯(本网报道组)“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在读好书的同时,德、智、体、美、劳能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个体的潜在特长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挥……”

  “均衡教育,就是要让所有学生能够均等享受到社会提供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既包括教学条件等硬件,也包括师资力量等软件。让所有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力,这是社会公平的一种体现……”

  接受采访时,梓潼县教育局长刘继安多次说自己对于教育是个“外行”,可是谈到教育,他的理念却让人不得不赞同。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教育不仅是要教书,关键是要育人,育出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他和数千梓潼教育人的共同努力下,梓潼的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学生家长满意,上一级学校满意。目前,全县已创建县级特色项目学校27所(项),市级德育、文化、体育、科技劳技等单项特色学校30所,建成市级示范小学7所、市级示范初中4所;潼江初中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文昌一小、文昌二小被评四川省艺术特色学校、“巴蜀明校”,成为全县乃至全市品牌特色学校;2012年,梓潼县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基地县,许州中学、文昌一小等三所学校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基地校。在美丽的潼江河畔,无数梓潼少年在老师和学校的帮组下,正振动翅膀,欲飞向更广阔的世界,飞向自己的未来。

  特色教育: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德深入学生的骨髓

  在梓潼县仁和初级中学,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一间宿舍,都被同学们布置得似家园一般温馨;宿舍门口,还都摆放着一盆绿意充盈的盆栽和整齐划一的不锈钢鞋架;每天的午、晚两睡,同学们会先换好拖鞋再进入宿舍;洗漱完毕之后,会把洗漱用品摆放得井然有序;起床之后,寝具也会叠放得整整齐齐;每天午休前,宿舍地板都会被打扫得光亮如新;每顿用餐后,同学们还会自觉地把餐具清洗得干干净净并摆放整齐;见到师长,同学们也会礼貌地主动问好……

  “同学们这种‘爱舍如家、习惯良好、勤劳有礼’等品德共性,是我们学校“仁和”文化和‘厚德’教育熏陶出来的结果。”对于这道独特的风景线,仁和中学校长杜政如是评价。

  “‘仁爱和美厚德广学’是我们仁和中学的校训,也是我们仁和中学的办学理念。我们不仅要把孩子培养成学识上的人才,更要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围绕“仁和”特色文化,仁和中学以环境为媒,在校园内打造了大量“仁和”特色元素景观对同学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对学校进行了绿化、净化、美化和知识化建设,将“仁和”特色元素融入硬件设施,让楼栋、电子显示屏、文化走廊、宣传栏、黑板报等时时散发“仁和”气息;此外,学校还组织老师们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仁和”文化论文在校园内进行展示,并且每年定期开展“十佳仁和少年评选”、“仁和优秀班级评选”,“仁和文明寝室评比”等活动,让师生感悟仁爱、和美文化的内涵,形成仁爱之心,和美之性。与此同时,通过对宿舍环境的改善提升,着重对同学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了养成教育。

  “我们学校以‘仁和”特色文化为核心的德育工作,如今已经见到了不小的成效,同学们不仅待人礼貌、勤劳节俭,而且有了一颗仁爱之心。得知即将升学到我校就读的一名同学罹患白血病,我们全校的师生都踊跃捐助;我校一名学生不幸患上骨癌,全校师生也积极对其进行了捐助。此外,我校老师还对30多户贫困村民展开了精准扶贫工作,为他们送理念、送资金、送技术,这也是‘仁爱和美’的体现。”杜政说到。

  9日下午3点,文昌一小的一栋教学楼里传来阵阵文昌洞经古乐,文昌洞经古乐的经典曲目《文昌赞》在此时听来,时而悠扬空灵、时而高雅醇厚,与七曲山大庙里专业乐团的演奏并无二致。

  文昌洞经古乐起源梓潼七曲山,是祭祀文昌君的祭祀音乐,它将汉族宗教音乐、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熔于一炉,已成为宝贵的汉族民间艺术瑰宝。

  此时正在演奏文昌洞经古乐的乐团是由文昌一小组建的“文昌洞经音乐分团”,该乐团成立于2012年9月,如今已经迎来了第三期小学员,五年级一班的学生李博超便是其中的一员。

  “李博超,你这个地方还需要再调整一下,才能和整个演奏融为一体。”听见李博超的演奏有些瑕疵,梓潼的老艺术家李道如老先生开始对其进行指导。

  据该校校长王义富介绍,目前,“文昌洞经音乐分团”约有学员一百名,分别在弓弦乐、吹奏乐、弹拨乐、打击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小学员都有不同的专业老师对其进行教授,而这些专业老师都是学校专门从七曲山文昌洞经古乐演凑团里请来的民间老艺术家。

  “文昌洞经古乐是梓潼的特色文化。今年1月7日,我们学校的这支乐团作为教育部门的唯一支代表队赴绵阳市参加了‘非遗专场演出’,演出效果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今年5月份,我们学校还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级传习所’。”

  文昌文化是文昌一小特色传统文化教育的选择内容。文昌一小坐落于梓潼县城北面风景优美的七曲下脚下,据当地史料记载,文昌一小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年间的潼江书院,其址在梓潼县城东门外先农坛(今县教师进修学校)。明清两代时,在县城内三易院址五次再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罢科举后,县学与书院合并,改制为梓潼县立高等小学堂,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梓潼是中华文昌文化的发源地,文昌一小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深受以“仁、义、礼、廉、耻”为精髓,讲究“崇尚美德、知行合一”。的文昌文化侵染,逐渐形成了其“崇文弘德、明礼修身”的办学理念,一百年来,从这里走出去不少国之栋梁、学界泰斗。

  走进如今的文昌一小,在这所占地面积42015平方米的校园里,自然与人文融于一体,绿树环抱,曲径通幽、书香满园。自2008年至今,文昌一小先后投入资金600余万元,组建“人人通”数字化教室、微机室、美术室、科技实验室、录播室、音乐教室、演奏大厅、图书室、校园电视台、教师之家等专用教室,让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今年5月成立的“谢无量祖籍纪念馆”“文昌一小百年校史陈列馆”已成为文昌一小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

  上午时分,文昌一小的校园里书声琅琅,随意走一走,就看到文昌文化墙上刻着《文昌赋》和文昌一小老师们编撰的《文昌一小校志》;文化长廊里摆放着名人事迹、历代一小校长的石雕;而“撷英园”的石雕上刻着“仁、义、礼、智”,无处不暗合着文昌文化的精妙。

  随着一声下课铃响,孩子们纷纷走出教室,迎面看见老师和陌生人,孩子们纯真的眼睛里有掩饰不住的好奇,同时大方的流露出甜甜的笑容,主动与人敬礼问好,整套动作自然而流畅。儒雅之风自然流露。

  素质教育:让孩子们的天分尽情发挥

  文昌一小的科技陈列室里陈放物品玲琅满目,这些都是学校孩子们的小发明、小创造。有孩子们改造改良后的显微镜、利用废旧塑料瓶做的风车、水车,便携式节能蒸汽洗车器、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组装的航模等等。这些作品看上去虽不起眼,却很张扬地体现出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展现出该校学生很强的动手能力。

  在文昌一小的校史陈列室里,收藏着很多学生的字画,字画不仅展现出了作者的书画功底,也而已反映出孩子们独特的视角和他们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在这些字画中,还不乏精品。其中有一副名为《掏耳朵》的油画,不仅获得了国家和省、市的多项奖项,还被交流出国展出。“我们收藏学生的字画后,还会发给学生收藏证书,这是对孩子们能力的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激励。我们给孩子们说,这些藏品20年后他们还可以来看看,看看少年的他们已经多么优秀,让他们永远记住在这里的美好时光”。一位文昌一小的老师如此说。

  “小小少年已经如此才情四溢,做的手工、写出的字、画出的画都有模有样,如果他们的将来把这些都放弃了,忘却了,这就是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文昌一小校长王义富在参观的过程中,就该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对记者如此说。

  据义富介绍:“文昌一小非常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每周星期一和星期三的下午,学校都会开设两节乡村少年宫课程,除文昌洞经音乐分团外,乡村少年宫课程还设置了绘画、舞蹈、合唱、书法、阅读、手工制作等二十余个门类,孩子们喜欢什么,就可以学什么,老师和家长都会无条件支持。此外,学校还组建了北城文学社、小小记者站、乒乓球队、红领巾广播站等社团,每周的星期一和星期三,绘画、舞蹈、声乐、书法、武术、合唱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也会如期开展。我们开设这些课程,就是为了让孩子在学校能够学得快乐,玩得快乐。”

  师生同读: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事

  “要教好学生,首先需要学习的老师,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上,我们很多老师,当然也包括我,和学生其实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谈起怎样读书和学习,刘继安局长如是说。

  入主梓潼教育系统后,为了尽快了解教育,搞好教育,刘局长在短时间内,强迫自己读了很多书。“都是逼到这个份上了!”他说。为了搞好“一校一特色”的活动就必须对传统文化有一个了解。可是那些古代经典读起来,都很“打脑壳”。为了读得懂,他四处收集这些古代经典的白话译文,甚至是连环画形式的解读书籍,他都购买。在采访的现场,刘局长就为记者拿出了一大摞他购买的论语解读连环画。

  上行下效。目前梓潼的教育系统,读书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事,就是在教师队伍里,也蔚然成风。

  文昌一小拥有梓潼县规模最大的一个传统图书馆,藏书近五万册。学校的藏书以三种形式存放,在图书馆记者看到,文学、自然科学、哲学等五大类22个小类的图书一应俱全,各类图书按照编号摆放的整整齐齐;在图书馆的一角,码放着数十个精美的书箱,那是学校的“移动书箱”;在学校崇文楼一楼的大厅里,还有一个独特的“开放式”图书架,约收存了2000余本各类图书,学校每个月都会对收存的图书进行一次更换。这些藏书的阅读者,包括了该校2600多名师生。

  “阅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开放式’图书馆的设立,既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热爱阅读的好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整理意识。”该校廖文老师介绍。

  图书馆和开放书架的空间资源毕竟有限,因此在每周的阅读课上,任课教师都会到图书馆领取“移动书箱”,把各类图书带到教室给和同学们一起阅读。“这些移动书箱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捐赠的,里面有《小王子》、《彼得潘》、《格林童话》这类儿童经典读物,也有些作文写作技巧之类的工具书。”廖文说,这些图书很受同学们的亲睐,不到下课时间,同学们都不肯放下手里的书籍。

  除了阅读,梓潼加强教师学习的形式还很多。,“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文昌一小开设的书法课程,不光倡导孩子们练一手漂亮整洁的字,对于老师们也是有要求。老师们起码要写出一手漂亮的练习粉笔字。每学期文昌一小会组织老师们进行板书评比大赛,而每一周,会有老师轮流写板书放在教学楼里展出。

  “教学楼梯、走廊处挂着的这些水墨画、书法作品都是我们学校老师的作品,有些作品还获过奖。”王义富介绍。

  在学校的陈列室里,记者看到存放着一些老师平时练习的书法作品,有些看上去已经自成一体了,而有些老师才刚刚开始练习。

  特别关爱:让留守儿童的教育少点残缺

  是一个外出务工人员县,全县的农村学校中,有近一半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就连文昌一小这样的城市学校,也有10%左右的孩子是留守儿童。

  “对于孩子的教育,学校重要,家庭更重要。家庭环境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极为重要!”谈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刘继安局长很是担心。

  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的教育和成长不因为家长不在身边而有所缺失,梓潼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该县无论城乡的每一所学校,都为留守儿童开设了活动室,亲情电话和心理关爱工作室。

  “现在梓潼的中小学生大多在学校寄宿,而留守儿童的学校寄宿率更是高达90%以上。这些专门的场所为孩子们学习之外的时间开辟了活动空间和内容;亲情电话和视频为孩子们提供了同远方父母联系和沟通的平台;心理关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孩子们的孤独感等各种心理隐患……只要可以让这些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造成的教育上的残缺减到最小,哪怕多累一点我们也愿意!”刘继安如此对记者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