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 合作共赢 70多个项目助推成绵一体化发展

2018-10-29 06:14:42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陈乐

10月16日17点30分,虽然已过了下班时间,在绵阳市发展改革委办公室里,还传出讨论声和敲击键盘的噼啪声,一份有70多个项目合作事项的《加快推动成绵一体化发展合作实施方案》正在完善中。

从9月28日成绵两地正式签署《关于加快推动成绵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后,后续工作并没有因国庆假期而减速。两地相关部门正在起草相关实施方案,完善合作项目清单和责任清单。顺利的话,相关起草工作将于11月完成。

这份协同发展框架,涵盖了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区域创新能力、产业协作共兴等八大方面。而从签署协议到制定出完善的实施细则,用时估计将不超过2个月。

受限于行政区划、观念意识、产业基础等因素,区域协同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竞争多、协同少”状态。从2017年起,特别是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后,绵阳主动探索推进县域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成绵一体化”进程。□本报记者祖明远

1

和而不同 补县域经济“短板”

过去受限于县域经济不强,绵阳经济社会发展未能取得更大突破。2017年数据显示,绵阳9个县市区中,除3个市辖区和江油市外的5个县,面积占全市73%、户籍人口占全市51.6%,但GDP仅占全市2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市的2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市的27%。

尤其是几个农业县,资源基础条件相似,产业发展阶段趋同,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制约了绵阳整体实力的提升。

鉴于此,在2017年初,绵阳启动了县域经济振兴计划,根据各县市区资源和产业基础条件,分别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重点,实现产业发展分工配套。“和而不同才能协同。必须要拿出一套差异化的政策举措,加快构建具有绵阳特色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绵阳市委书记刘超说。

例如,科创区科技资源较为丰富,绵阳市将其产业发展主方向定为数字经济。在科创区最新出台的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政策中,就明确对新落户的公共服务云平台、大数据中心、软件创新中心给予奖励,最高可达1000万元。

得益于一系列推进政策,2017年,绵阳进一步缩小了县域发展差距,全市GDP也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

在此基础上,绵阳提出要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从而构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经济板块。

2

优势互补 转化科研成果

在绵阳县域经济协同发展探索中,绵阳梳理出一个关键词——共赢。县域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能从合作与分工中汲取能量。在绵阳,涪城区、游仙区等扮演着研发、转化的总部角色,而相关生产制造环节则依据产业不同,分布在周边的县市区。

同样,在推进成绵一体化发展中,双方的比较优势也推动相关产业的合作,尤其在科技创新领域,双方存在互补,合作几乎是一拍即成。

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拥有丰富的军工科研资源,但受限于产业配套等因素,许多科研成果难以在本地实现产业化。近年来,绵阳陆续创新探索了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科研成果二次研发平台等新举措,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成果转化的部分缺失。

而成都在相关产业配套、人才储备、金融活跃等方面具有优势。

基于此,围绕科研成果转化,成绵双方提出了多条合作项目,其中围绕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双方将打造共用共通共建共享的军民融合示范平台。该平台旨在发挥两地的比较优势,推动更多军工科研成果在本土实现产业化。

在科研领域的各项合作项目中,最具发展前景的项目是协同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绵一体化让双方看到了新机遇。

3

对接协调 夯实合作机制

有别于以往的城际合作协议,除项目事项和责任清单外,成绵一体化还增加了一项实施方案,后续调整的内容,将以备忘录的形式补充进来,从而形成一个“合作协议+实施方案+项目事项+责任清单+备忘录”的完备体系。

参与本次《关于加快推动成绵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起草的绵阳市相关工作人员,都有一个相似的感受——在与成都相关部门对接中,能明显感受到双方许多合作事项都是“心有灵犀”,想到一起去了。

以两地交通互联为例,在如何加强两地交通联系时,双方几乎同步提出:要携手推动成都经金堂至三台城际铁路延伸至盐亭及成都经金堂至绵阳城际二线铁路方案研究,共同加快推进G5高速公路成绵段扩容前期工作。

区域协同发展的难点之一,在于缺少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为此,绵阳专门成立了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组长、常务副组长。

而在成绵一体化合作过程中,在固定的联席会议机制基础上,双方还将搭建由两市主要领导出席的对接平台。

同时,绵阳也在与德阳市、遂宁市、广元市、阿坝州等市州联系推进区域协同合作,未来还将与泸州、宜宾等城市在产业转移、港口物流等方面实现对接合作。

主编走笔

区域协同发展 关键在于协同

□罗敏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一直是困扰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破解这一难题已成共识,但具体到操作层面,易陷入“知易行难”的局面。

近年来,绵阳在市内推进县域协同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成绵一体化推进效率较高,在很多合作领域实现了突破。

这得益于绵阳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有所差异,避免同质化发展;坚持主动作为,积极对接;坚持内外发力,在市域内部做好协同的基础,在市域外部做好协同的承接。

因此,区域协同发展,关键在于协同。首先协同要做到差异发展,“和而不同”。“协同发展”,大方向一致,细节有所差异,发展各自的比较优势,即“和而不同”。以县域经济发展为例,绵阳定下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等发展方向,而在具体项目层面,对县域间产业分工做出了具体的部署,相邻的县域园区可以实现产业链的上下游配套。以先进制造业为例,绵阳高新区和安州区,分别着眼于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在实现区域内产业链集中集聚的同时,前者的电子信息产品也可以用于汽车产业配套。

其次,协同实现优势互补。同样的,在市州间合作领域,绵阳优势的国防军工科研资源,与成都优势的产品配套能力互补,将成为绵阳军民融合成果转化的“助推剂”,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此外,协同还必须做到主动积极对接。在产业、研发等领域具备协调发展、互补共赢的条件,同时有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开放合作,主动积极对接,区域合作共赢的局面也才能由此打开。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