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年时间呈现新城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景象

2019-05-31 06:32:54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对话183·内江市东兴区委书记徐炼英

□本报记者王怀周海波邵明亮

近年来,内江市东兴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如何在全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找准发展定位、实现更大发展?近日,东兴区委书记徐炼英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高铁带来机遇

也带来压力和挑战

记者:如何认识当前东兴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徐炼英:东兴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农业基础好,工业相对薄弱,但我们有载体,有产业链条,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东兴区作为内江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阵地,无论是电子商务,还是健康养老、现代旅游业等,都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基础;随着城市管理和公共配套的不断健全完善,东兴区形成了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也是我们县域经济的主攻方向和重点。

记者:高铁的开通对区域发展来说是重大机遇,但你却对全区干部强调这是压力和挑战,这是为什么?

徐炼英:高铁的开通是发展机遇,但如果对自身发展基础没有清醒的认识,反而会错失机遇。没通高铁之前,东兴区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形成一定规模的通道经济。交通更便捷后,如果特色产业培育不能快速跟上,通道经济很容易就变成过道经济,越来越强的外在吸附力将重新配置市场资源、人力资源。因此,我对全区干部反复强调,东兴区正处在一个转型的阵痛期,还处在发展新经济、新业态的入门期,一定要有大力培育产业发展的强大责任意识,否则,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记者:你提出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打造“两个新城、三大园区”,这是如何考量的?

徐炼英:一个地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有自己的经济支撑点,尤其是产业支撑。对于东兴区而言,“两个新城”即东兴南部新城和椑木新城,承载着东兴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希望和未来。“三大园区”即西南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东兴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内江长江现代农业园区分别是东兴循环经济、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因此,我们必须把“两个新城、三大园区”抓起来,才能推动县域经济打基础、建基地、立支柱、上水平,增强县域内生发展动能。一年多来,我们启动项目122个、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两个新城、三大园区”已成为东兴项目建设的重点、投资促进的热点、产业培育的关键点。

区域经济能否有活力

关键在人

记者:新城往往意味着才起步,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迸发出发展活力?

徐炼英:区域经济能否有活力,关键还是在人。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与2017年相比,东兴区人口净增5万多。我们分析,净增主要是因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环境逐渐改善、服务业迅速发展,大量外来购房户、入住群众、从业人员增长较快。同时,东兴区商贸业的聚集发展、城市功能配套的提升,培育了一个又一个的商圈;平安金融服务、本土电商全搜索等企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区外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区域内源源不断的要素流动、聚集,形成了这一个片区发展新的希望。

活力的激发,还需要产业的培育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在产业培育上,我们注重培育人力和人才聚集的新经济。比如,建设的东兴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毗邻的内江师范学院新校区、内江六中新校区、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和新建的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以及培育发展起来的多所小学、幼儿园。2020年如果全部实现招生,将实现10万学生、5万从业人员的规模。这将给区域发展带来极大的活力。

记者:都说,你对东兴干部要求严格,你希望他们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徐炼英:东兴区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也有压力、有危机。我们都要有一种“如果落后一步,就将落后一个时代”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不断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转化为工作中的奉献、拼搏、实干、担当,我们力争用5年时间,让“两个新城、三大园区”实现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繁荣景象。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