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5473所农民夜校把脱贫“妙方”送到群众手上

2018-08-13 10:35:40来源:四川省直机关工委编辑:邓强

  近日,在蓬安县锦屏镇西拱桥村农民夜校,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大舞台”活动在此举行,不少闻讯前来的村民围坐舞台周边,聚精会神地观看台上表演。台上演出的是由村民自导自演的节目《懒汉脱贫》,表演主办方以农民夜校为载体,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群众增强脱贫致富信心。

  8月7日,从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获悉,近年来,农民夜校已成为筑牢基层基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通过在农民夜校普及实用技术、推广新兴技能,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脱贫致富。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民夜校5473所,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每所学校专(兼)职教师不少于5名。

  一、乡村舞台变课堂

  “你到底把羊养在哪里的?”“那天他找我喝酒,他出酒,我出羊,就……”

  在蓬安县锦屏镇西拱桥村农民夜校的“乡村大舞台”上,两位村民通过夸张的表演、通俗的语言,把恨铁不成钢的帮扶干部和好吃懒做的懒汉演的惟妙惟肖,经过“帮扶干部”的不懈努力,“懒汉”终于下定决心脱贫。在表演过程中,“懒汉”的每句话都能引起大家的笑声;“懒汉”的每一次脱贫观念的转变,都能引起大家的阵阵掌声。

  一位村民表示,通过“乡村大舞台”活动,把课堂搬到舞台,以组织群众自导自演文艺节目的方式,既表达了对帮扶干部的感谢,也起到了教育村民的积极作用。“在农民夜校学习种植技术,老师不仅教我们理论知识,还把我们带到地里现场教学。我不仅学会了种植技术,还通过这门技术成功脱贫。”另一位村民说。“农民夜校的老师除了驻村帮扶干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农技员等知识分子外,还有乡间田野里的‘土专家’‘田秀才’,通过田间地头现场教学,手把手教授村民种养技术,提高村民学习效率。”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西拱桥村农民夜校通过课前征求村民意见、课后集中测评等方式,了解群众感兴趣、能管用的课程内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群体,采取针对性教学方法,提升授课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现代科技促教学

  当天下午,顺庆区搬罾镇干堰塘村青山湖边的农民夜校坐满村民,这里在开展现场视频教学,村民们认真地听着视频讲解。在现场教学视频中,有一位教师在产业园大棚向村民讲解种植知识,村民们认真地听着蔬果种植要点、忌讳、常见错误等知识,不时做着笔记。这种“一对多”的视频教学形式,能让多个村庄的村民同时学习农业知识。

  据了解,搬罾镇农民夜校采取BOT教学模式,即,建成全镇农民夜校教学云系统,实现一村教学、全镇共享互动。通过农民夜校微信公众号、村级微信(QQ)群等建立掌上农民夜校,方便群众及时学习交流。搬罾镇在延寿寺村蔬菜产业园教学实践基地开展现场视频教学,带动全镇12个村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方便村民学习知识,还提高了教学效率,无论严冬酷暑、风吹雨淋,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知识。

  据介绍,搬罾镇根据各村村情,结合全镇农业产业布局,把种植、销售、旅游相结合,重点选取电商、乡村旅游、种植养殖技术方面的专家名师,建成三级师资库,为加快产业培育提供保障。同时,建设种类齐全、流程规范的农民夜校实践基地,利用视频,现场与远程同步学习,实现实践教学、农场发展、旅游开发共同促进,带动群众致富。

  三、一技之长助脱贫

  2016年11月,南充市全面启动了农民夜校建设工作。在建设过程中,我市从本地农业、农村和农民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有场地、有标识、有人员、有设备、有师资、有教材、有制度、有活动的“八有”标准,推进农民夜校建设,目前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目前,全市5473所农民夜校积极探索创新教学形式,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办学模式,让群众“愿意来”“学得会”“留得住”“用得上”,通过组织群众“看坝坝电影”“跳坝坝舞”“唱坝坝歌”等活动,结合农时农事,灵活确定学习时间;利用“课堂+现场”“集中+流动”“线上+线下”等方式,开展课堂教学、上门送学、在线选学、现场辅学活动,把农民夜校办到广场院坝、大棚基地;利用互联网,整合远程教育站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配套开办“网上农民夜校”“掌上农民夜校”“空中农民夜校”等网络课堂,及时推送相关知识,拓展教学空间、延伸培训链条。

  “在农民夜校的带动下,村民掌握一技之长,有了脱贫致富的本领。”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此外,农民夜校还在开展村民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礼仪、勤劳致富、洁美家园等教育,以及法治基础知识、涉农常用法律法规、乡村治理等教育培训,促进了乡村和谐和谐发展。(南充市直机关工委)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