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生态富民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2月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川省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深入分析全省脱贫攻坚形势任务,找准存在的困难问题,丰富完善工作思路和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在川蜀大地落地生根,展现出旺盛的生机活力。
——编 者
三州奋力奔小康
本报记者 林治波 张 文
幸福小康,一人不落。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三州地区占全省总面积60%以上,既有全国第二大藏区,也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三州的区县绝大多数为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是四川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近年来,资金向三州聚集,人才向三州流动,政策向三州倾斜,三州地区产业发展带来地方经济的腾飞、绿水青山实现生态富民的梦想。
产业驱动,提升致富“造血功能”
在阿坝州红原县安曲镇,下哈拉玛村的贫困户瓦桑初正忙着给牦牛挤奶:“今天这两桶奶送出去,两百多元又挣到了!”
红原县平均海拔近3600米,是四川典型的高原藏区贫困县。2015年以来,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原四川省食药监局)先后派出20余名干部到此挂职参与脱贫攻坚。“我们发挥部门职能优势,积极拓展县里牦牛奶特色产业链。”该局派往红原县挂职县委副书记的熊华明介绍,如今上万名牧民加入牦牛奶粉产业中,产品畅销20多个省区市和海外地区。
森林茂密,植被丰富,一条小河从两面大山中安静穿过,上百只梅花鹿在此奔跑嬉戏——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查尔村,梅花鹿是村里的岗景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吉林省引进的。专业合作社管理员杨建华告诉记者,目前年产鹿茸700多公斤,每公斤可卖近8000元,以林地入股的60多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可得2000元现金分红。“党的产业政策好,绿水青山就是宝!”杨建华介绍,合作社打算发展生态观光,吸纳更多的农牧民就业。
在四川三州地区,捐款捐物的“被动输血”模式,逐渐被产业驱动的“主动造血”模式代替。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藏区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7.5%左右。省内相对发达地区纷纷在藏区设立“飞地”产业园区,去年“飞地”产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68.5亿元,是2017年的3.2倍,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53.5亿元。
九寨沟树正群海 杨建 摄
生态保护,文旅产业惠民增收
盛夏的阿坝州州府马尔康,迎来众多游客。沿着干净整洁的青石板小路走进西索民居,许多游客正在“藏家乐”里休闲参观。马上就是当地的锅庄节,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们手捧酥油茶围坐在一起。
“以前家里主要靠种地、养牛,一年也就千把元收入,现在做旅游接待,一年能挣好几万。”2002年,村民路业康搞起了西索村第一家“藏家乐”,他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中操办起“藏家乐”,还经常接待国外游客。如今,有接待能力的西索民居达36户,一次性可接待游客328人,且正处于上升趋势。去年下半年,村民接待游客直接经济收入达15.5万元,平均每户收入达6000元。
“打山水牌、唱特色戏”。在广袤的四川三州地区,植被丰富、景象多姿,几乎处处皆景、村村可游,集自然观光、娱乐休闲、特色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旅游方式,在四川三州地区也越来越普遍。目前,四川已出台实施规划,取消对三州部分地区GDP考核排名,全面落实生态补偿政策,让绿水青山成为助力脱贫的“金山银山”。
如今,四川三州地区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加入旅游业,仅全省藏区旅游年收入便接近450亿元。
大美甘孜县 刘斌 摄
强化基建,补齐三州民生短板
落日余晖,远山巍峨,一条蜿蜒的“长龙”辗转直上云霄——这就是有着最美“天路”之称的国道318线。“村民们的新居就在公路旁,政府还给大伙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和网络,自个儿和客人都住得舒坦!”318线从甘孜州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穿村而过,村民日泽住进新居后,日子越过越美,他凭借便利的交通和漂亮的新居开办旅店,年收入超过3万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在三州地区实施彝家新居、藏区新居等工程,让三区地区居住条件差的贫困户和农牧民过上了用上太阳能、实现电气化、网络全覆盖的新生活。
“村民们的房子一定要坚固,脱贫致富的同时也要住得安全。”三州地区多高原天堑,地质和气候条件复杂,基建难度大,来自中建二局的质量安全员高良忠作为农房建设工程技术帮扶人员,在今年初来到凉山州盐源县,为当地3000多户村民的新建农房做技术规范指导。
“我们对在建农房项目逐一排查,一旦有问题,当天就给出整改意见。”为尽早让村民住上合格的新居,高良忠连日在崎岖艰险的山路上来回奔走,他告诉记者,补上短板,靠的是建设者久久为功的信念,“住上好房子,人们才能安心谋发展。”
近年来,四川三州地区基建项目进展迅速,甘孜稻城亚丁机场、阿坝红原机场、雅西高速公路等纷纷完工,条条高速公路通进凉山和藏区,实现高原天堑和彝区深山变通途。同时,建成“新都桥—甘孜—石渠”和川藏电力联网两条“电力天路”,让全部彝区和藏区接入国家骨干电网,全面消除无电村和无电户。
“三川”重生展新颜
本报记者 宋豪新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位于震中的汶川、北川、青川满目疮痍。11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地大力支持下,四川全省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地震灾区实现城乡面貌历史性改变、民生事业突破性进步、基础设施根本性提升、产业发展再生性跨越。
当年的重灾区汶川,一个个新村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一座座厂房在工业园区里拔地而起。走进震中汶川映秀镇,茶祥子茶铺免费喝茶、渔子溪村村民“共享民宿”、70岁老人免费食宿,不仅反映灾区人民的幸福生活,更体现着一种家国情怀。
沿着宽敞的“山东大道”前往北川新县城,一座高达37米的羌族碉楼映入眼帘,清澈的安昌河穿城而过,两旁是现代化房屋和干净宽敞的街道。城里一条充满羌族风情的“巴拿恰”商业步行街,行人熙来攘往,商贩的叫卖声、游客的讨价还价声、孩子的嬉笑声不绝于耳……正如当地群众所说:“我们这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老百姓。”
在“三川”大地上,家家户户都自发地在房顶上挂着一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当地群众把国旗当作对国家感恩之心的寄托。这是一片洒满爱和充满感恩的土地,从依靠帮扶到物质富足,再到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快速发展的热潮中,灾区群众始终没有忘记祖国母亲的关爱呵护。
政策暖心日子甜
本报记者 张 文
在四川广元市剑阁县柏垭乡井泉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刚刚脱贫的赵玉林住进安置点的新居后,将“勤劳致富生活美,政策暖心日子甜”的对联贴在门前。
“群众看病不出村,挣钱就在家门口,这样的幸福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民赵玉林记得,搬家当天两口子热泪盈眶,和搬过来的村民们一起吃了桌“团圆饭”。“以前住在高山上的土坯房,下雨就担心有山洪和泥石流,出门到场镇上要走一上午,吃水也只能去山里挑井水。”说起以往的艰辛,赵玉林感慨万千。
如今,一栋栋漂亮的民居依山而建,每幢民居外都有菜园,种着紫甘蓝、莴笋等蔬菜;民居前的梯田里种着沙参和脆红李;山下是生态鱼藕基地;山上是剑门关土鸡养殖基地……一幅鱼跃荷塘、瓜果飘香的新农村山水田园画卷尽收眼底。
井泉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只是剑阁县奋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2018年剑阁县实现50个村、7123户20062人脱贫,易地搬迁1806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94%。
版式设计:张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