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疯狂捡垃圾囤积家中 心理专家:可能患囤积症

2017-06-30 08:20:50来源:成都商报编辑:林霜

  ■寻因

  家人疏离 无安全感

  他们可能得了“囤积症”

  疯狂捡垃圾,并不为挣钱。儿子都不在身边,且关系疏离。心理专家表示,老人拾的不是荒,而是“心荒”,他们可能患上了囤积症,通过捡垃圾,老人寻求一种安全感的弥补。

  太婆的儿子:

  不是不管母亲,而是管不了

  王友惠的儿子周博(化名)说自己知道母亲的情况,派出所和社区都给他打过电话,对于母亲,他不是不管,而是管不了。

  周博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母亲是重庆人,毕业后分配到龙泉驿的工厂当老师,1996年退休。自己出生后,就一直跟着父亲、婆婆在重庆生活,母亲没有尽过做母亲的责任。1997年初,周博接母亲的班,和妻子一起到成都进了工厂,但母亲不愿和他们一起生活,两口子只能住在工厂的单身宿舍。

  自从退休,王友惠就开始爱往家里捡东西,也就是从那时起,家里慢慢变成了垃圾堆,“她不是捡来卖钱,就只是喜欢捡。”2000年左右,因和母亲无法相处,周博买断工龄辞职回到重庆。通过朋友,他得知母亲开始买保健品,甚至开始不吃饭也要吃药。

  “去年8月,我特意回来处理她的事。”周博说,因为家里堆满了垃圾,邻居意见很大,他回成都劝说母亲把垃圾处理了,但母亲不肯。他又建议母亲回重庆和他一起生活,母亲也不肯。劝说3天无果,他只得返回重庆。

  “她在买保健品上头吃了大亏。”周博说,母亲是被所谓的保健药洗了脑,甚至还带自己去听过课。他觉得,母亲性格孤僻、亲情感不强,“这是一种病态。”他表示,下个月会回来看看母亲。

  心理专家:

  缺乏安全感 老人捡垃圾寻求弥补

  四川警察学院心理学专家陈华副教授表示,从老人的行为可以看出,老人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或许是从小生活清贫,到中晚年表现为囤积症。其内心对未来、生活和周围环境等都缺乏安全感,因此会形成一种掌控欲。张怀树的种种表现说明,儿子疏于联系,个人无其他爱好,唯一能够掌控的就是他捡到的垃圾。通过捡垃圾,老人寻求一种安全感的弥补,这就是囤积症的表现。

  陈华说,囤积症实际上包括很多因素,与人生际遇、家庭环境有关,第一任妻子去世对老人有一定打击;子女对他的关心,照顾不周等,也可能让他存在养老方面的担忧。老人或许是有丧失感,又想得到一个替代品的满足,而家人在情感上让他得不到满足。如何填补这么大的一个空洞?有人通过疯狂购物,也有人疯狂捡垃圾,这都是囤积症表现,就是通过获取、占有,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缺,实质上也是一种心理畸形。他们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拥有这种东西的感觉。

  陈华表示,囤积症是一种心理障碍,不是心理疾病。它不需要用药,但需要长时间的恢复过程。在此过程中,既要得到社会的支持,也要得到身边人的支持。可以想办法把老人的注意力转到能够真正创造财富、有价值的事情上,通过更可行的手段获得相应报酬等。

  成都商报记者 于遵素 张扬 摄影记者 刘海韵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首页上一页123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