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74年的“相见”

2020-09-16 06:35:19来源:封面新闻编辑:刘波

9月14日,哈尔滨秋高气爽。哈尔滨烈士陵园里,参天松柏挺拔屹立将这里环绕。阳光透过枝缝,映射在步道两侧一块块烈士碑上,段段历史清晰而深刻。远处陵园的工作人员正在整修草木,“吱吱”的声音轻轻回荡在园中。

烈士灵堂庄严肃穆,当看见盖着鲜红党旗的爷爷骨灰盒时,苟中平按捺不住激动的泪水,20米的距离他一步一叩首,喃喃自语道:“我来看您了,终于找到了。”是啊,这20米的距离在苟中平一家人与烈士郭通书之间足足走了74年。

苟中平眼中的爷爷,都是从父辈及邻里乡亲口述中听来的:郭通书,原名苟通书,祖籍四川省通江县三合乡人。生于1909年,家中四兄弟,其排行第四。从小聪明好学,在其二哥所办私塾从学三年后,因父亲突然离世,辍学从事农耕养家。18岁成亲,婚后生育一子,取名苟兴仁。苟兴仁成年结婚育有四子一女,苟中平是其中最小的儿子。

苟中平说,爷爷参军的历史,他从小就经常打听,并引以为傲。他向记者娓娓道来,当年,国民党统治下军阀混战局面让民众承受疾苦,郭通书想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1932年,红四方面军进入通江县境内,郭通书看到了希望,经过多方渠道与红军取得联系,并与邻居徐步法、苟兴寿相约一道参加红军。那一年,郭通书的儿子才6岁,而这一走竟成为了永别。

1934年,郭通书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北上途中升为连长。1945年,郭通书任松江军区政治部保卫科长。当年郭通书的部下、通江籍老红军向思忠曾写信记录:1946年6月的一天,我向郭科长汇报完工作,他突然问我“你是什么地方人?”我答道:“通江人。”我们还谈到了几户亲戚,很凑巧,我认识他的父亲。从此,我们亲近了许多。至于他因何姓郭,他说西路军过黄河后,在河西走廊作战失利,为保存革命实力,改苟为郭,叫郭通书。

1946年9月,郭通书任松江军区后勤部政委,当月在松江(现哈尔滨)被敌人杀害。1957年12月,郭通书被通江县人民委员会追认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哈尔滨市政府将郭通书烈士由革命公墓迁入哈尔滨烈士陵园。

从牺牲至今,整整74年,郭通书的后人一直在苦苦寻找着。上个世纪90年代,苟中平的外甥曾经来到哈尔滨寻找,但因为没有联系政府获取到信息无功而返。这一次,他们看到哈尔滨烈士陵园3月发布的寻找烈士的亲人公告,从中发现,郭通书烈士就是7位寻亲烈士之一。

“疫情过后,我决定第一时间来哈尔滨。”苟中平说,我从村子出来骑四五个小时的摩托车到火车站,再坐44个小时的火车,到哈尔滨的旅馆已经夜里1点,但想到爷爷睡不着,5点就起来了。“从村子临行前,我去了爸爸的坟前,告诉爸爸不要再遗憾了,在哈尔滨找到爷爷了。”苟中平哽噎道。

在当天的祭奠活动中,苟中平为郭通书烈士更换了骨灰盒、敬献了花篮,并向哈尔滨烈士陵园捐赠了珍贵的史实资料。“寻亲的路虽然漫长,但我仍会告诉后代,有这样一位先人英烈长眠在哈尔滨,要记得来这里缅怀他、告慰他,要将英烈精神传承。”苟中平字字铿锵,表情坚定。

据介绍,哈尔滨烈士陵园内共长眠着245位英雄烈士。他们中有许多没有留下家乡籍贯、没有部队番号、没有亲人朋友,他们的家人也苦苦寻找了许多年。可喜的是,今年3月,哈尔滨烈士陵园寻找7位烈士的亲人公告发布后,经过核实,目前已找到4位烈士的后代。“让革命英烈‘与亲人团圆’,让家人的思念听到回响”不再遥远。

记者:刘莉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