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日记|从不被接受到对他"满意" 他到彝乡播下健康种子

2020-09-25 06:38:25来源:红星新闻编辑:陈乐

45岁的付余松是四川内江市市中区中医医院内科副主任,是内江选派至凉山州的186名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之一。自2018年挂职任凉山州金阳县南瓦乡中心卫生院副院长以来,他在彝乡大山深处从事健康扶贫工作已有两年多。

两年来,除了接诊,不遗余力“传帮带”,提升卫生院“造血功能”,他的足迹还踏遍南瓦乡,走村入户宣传健康知识,并在学校讲课,以增强彝乡群众的健康素养,提高他们的防病能力。在彝乡播下了健康的种子,他也感受着由此带来的可喜变化。

他说,从最初的不被接受、被抱怨,到如今的“回头”病人越来越多,他感受到了彝族群众对他的“满意”。“汉族医生来了。”不久前走村入户时,他听到这句话后很高兴。因为,他从彝族同胞们的行动中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认可的。“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也是一件欣慰的事。”

付余松在村卫生室

今年9月,付余松分别被内江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凉山州政府表彰为“2019年度先进援彝干部”和“优秀医务帮扶人员”。9月23日,回到内江参加职称考试的他在重返南瓦乡前,向红星新闻记者分享了自己在彝乡健康扶贫的故事。

他的不放弃

从死神手中抢回2岁小孩一条命

初到南瓦乡,我有些不适应。约2500米的海拔比内江高了不少,再加上昼夜温差大等带来的水土不服,自己整整“拉肚子”一周,体重一下瘦了10斤。

除此之外,我听不懂彝族同胞的话。治病不是买东西,我只好请卫生院药房或收费室的同事帮我翻译,因为同事大部分是彝族,既会彝语也会汉语。慢慢的,我能听懂彝族同胞说的一些比较简单的彝语,再加上他们连比带划,我基本能听懂他们身体哪儿不舒服。

付余松在卫生院接诊

不到半个月的一天晚上,我正准备回寝室,一群人冲进卫生院,职业的敏感让我意识到可能有危重病人。冲上前一问才知道,一名两岁孩子拉肚子,奶奶喂的胶囊卡在了喉咙或气管里。此时,孩子嘴唇和面色已呈青紫色,呼吸“几乎只有出气,没有进气”,心跳微弱。

情况危急,我来不及多想,在灯光较暗的院坝里,立马开始心肺复苏。约10分钟后,孩子仍不见起色,家人以为孩子死亡了,孩子奶奶还一直叫我把孩子给她,打算放弃治疗。但我没有放弃,只想着继续抢救,并呼喊同事前来帮忙。在大家的努力下,约半小时后,孩子开始呕吐,面色、嘴唇逐渐红润起来,自主呼吸逐渐恢复。听到家人们“孩子活过来了”的惊呼声,我松了一口气。

随后,我发现孩子手脚发抖,初步判定这是典型的缺氧症状。考虑到卫生院连台吸氧机都没有,条件有限,我和院长商量后,建议将孩子转诊至县医院。抱着孩子,我坐上同事的车,在山路上争分夺秒,赶去和县医院的救护车会合。途中,孩子大小便失禁,拉在我身上,但当时根本无暇顾及这些。

付余松抱着一名彝族小孩,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孩子被转移到救护车上送往县医院后,我依然关心着孩子的状况。几天后,我得知孩子经过治疗已康复出院,也替孩子和家人高兴。

从不被接受到有些“满意”

他悄然改变着彝乡群众的医学认知

因为我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生命,两岁小孩一个家支的人都很震惊,也很快在当地传开此事,影响比较大。

尽管如此,我在给病人看病时,明显感受到了很多病人对医学认知的浅显,不接受治疗建议。比如,有的病人想买什么药就买什么药,想要打针、输液就打针或输液,而其中很多病人根本不需要输液,只需服药即可。但我建议他们只需服药,他们不仅不听,有的还会用彝语发牢骚,抱怨说我不按他们说的办,或者说我“没水平”之类的话,有的甚至转身又去找其他医生输液治疗。

付余松和同事对病人开展诊疗

在当地,我还发现,相当一部分人患病后,出现身体部位疼痛时,根本不让医生对症下药,而是到医院开去痛片回家服用即可,有的还一次性买了不少。有一天,一个年轻小伙因身体不适好几天了,到卫生院来看病,同事便建议他来找我。我通过检查和询问,知道小伙是去痛片服用过多导致的胃溃疡出血。所幸,我给他开了药,他服用一两天后就止住血了。

为此,我给病人看病时,都会坚持对症下药,并进行健康教育,提醒病人患了什么病就吃什么药,长期大量服用去痛片会对身体会造成损害。慢慢地,其中一部分人开始接受我的建议,在我手里打针、输液的病人少了很多,服药的相对多了一些。

付余松走村入户宣讲健康知识

久而久之,我也感受到了病人们看病时意识的转变,及对医学认知的改变。而这其中,改变最大的是年轻人,他们能切身感受到科学合理用药对自己身体健康有好处,开始乐意和我交流。在我看来,老年人的观念一时难以扭转,但通过年轻人,或许能影响他们一家人的意识。

不仅如此,我也慢慢发现,从最初的不被接受和被抱怨,到后来我有了越来越多的“回头病人”。他们除了找我继续看病,还给我介绍病人,这说明他们对我有些“满意”了,也接受了我治病的理念。

“传帮带”、走村入户、进学校……

 

他播下健康种子,感受着彝乡的可喜变化

在扶贫攻坚中,作为一名帮扶医生,我和同事们开展的是健康扶贫。为此,到卫生院后,我和同事们首先开展的工作是优化药品。在基药政策允许下,我们将以前更贵的药换成效果相等、价格更便宜的,这让群众更容易接受,也让健康扶贫的政策更好惠及群众。

付余松和同事利用赶集日宣传健康扶贫政策和健康知识

理顺药品,我们还坚持在院内开展各类业务培训和交流,做好“传帮带”工作,以提升卫生院的“造血功能”。南瓦乡中心卫生院有20多名职工,但因人才匮乏等原因,医疗的底子较为薄弱。两年多来,我带了两名徒弟,也坚持每月至少讲一次公开课。我和同事之间也通过业务查房、专题讲座进行交流,涉及患者接诊、体格检查、疾病诊断、临床用药、急救等方方面面,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付余松参加当地文化惠民进万家活动

除此之外,我和同事们还走村入户帮扶贫困户,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健康知识宣讲等工作。两年来,我的足迹踏遍南瓦乡4个村和上千户村民家中,不仅和同事们一道宣讲健康扶贫政策,也开展勤洗手等家庭卫生常识和防艾知识、常见病预防等健康知识宣传,以增强彝乡群众的健康素养,提高他们的防病能力。

在学校没有专业老师的情况下,我还走进学校,给学生们上生理健康课。从学生和老师们的反馈来看,学生们反映普遍比较好,老师也说我的课给学生们打开了一扇窗。

付余松在学校讲课

两年多以来,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对我和同事们开展健康扶贫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内江市市中区相关部门也经常关心我,我在磨练中得到了成长。今年5月,我在南瓦乡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在个人成长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彝乡的可喜变化。在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的攻坚行动中,彝乡的路更好了,房子更漂亮了,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个人健康意识也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在我看来,播下健康的种子,一切都会更好。

不久前,我在走村入户时到了一个村寨,很多彝族同胞见到我都说:“汉族医生来了”。一看,村里很多是熟面孔,曾在我手里看过病,见到我就主动带我去贫困户家。他们可能不知道我姓啥,但都知道我是“汉族医生”,听到他们说“汉族医生来了”还主动带路,我很高兴,这算是对我的一种认可,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付余松在救援现场

援助3年的期限还有大半年,我将争取在学校开展更多的健康知识宣讲课,以期通过学生影响家家户户,让健康扶贫改变更多彝族同胞。因为,健康扶贫,从孩子抓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

红星新闻记者 姚永忠 受访者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