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学生、轻生者…任性登山屡屡被困 赵公山这支搜救队9年来救下750余人

2021-09-11 07:13:18来源:红星新闻编辑:覃贻花

平均年龄四五十岁,没有户外登山的装备和经验,甚至就带着一瓶水,就敢独自一人爬赵公山。欧永贵细数这些年从赵公山上搜救下来的人的特点:中年人占了一半,其次是学生娃,三分之一的人本想在赵公山选择“轻生”,中途后悔了又不幸被困,不得已求救。

今年53岁的欧永贵现在是都江堰市玉堂街道赵公山社区的党委书记,也是“赵公山党员志愿守护队”的队长。这支成立于2012年的义务搜救队,9年来从赵公山上搜救被困人员达到750余人。红星新闻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欧永贵,听他讲诉这些感人的故事。

部分队员合影

常有登山爱好者被困

村委会决定成立义务搜救队

欧永贵告诉红星新闻记者,2008年之前,赵公山一带交通不方便,村民进趟城得花一天时间。2008年之后,路修好了,越来越多的人到赵公山游玩。

位于都江堰和汶川交界的赵公山,作为八百里青城山主峰,最高海拔2434米。有着独特的赵公财神文化,山高林密,风景优美,夏季凉爽、冬季赏雪,也因其丛林密集、地形复杂,被称为“户外第一山”,是户外探险爱好者入门级“培训基地”。非节假日,每天约有三四百人,周末更是多达上千人来爬山、休闲。

实际上,赵公山尚未开发,原生态的背后暗藏着危险。“路不好走,复杂得很。”欧永贵说,那些路都是村民早些年掰笋子、挖草药踩出来的小路,不熟悉路况的人一步走错,非常容易迷路。

一开始,听说有人被困在山上,淳朴的村民都自发加入搜寻,但是山上没有手机信号、通讯不畅,参与搜救的人意外受伤还得自己承担后果,久而久之矛盾多了起来,部分村民有些不大愿意了。

但人还是得救啊!2012年2月,时任村支部书记(后合并更名为赵公山社区,现职务为社区党委书记)的欧永贵组织召开村两委会,决定成立义务搜救队,通过推荐和自荐的方式,靠近赵公山的村小组的党员、离退休干部、小组长和退伍军人共计19人,组成了第一批义务搜救队,年龄最大的队员有60岁。

上山搜救

5个50岁的中年人

遇上极端天气被困 搜救队冒雨营救

2021年2月24日晚上八九点,赵公山下着春季的第一场大雨,欧永贵突然接到玉堂街道办的电话,有5人被困赵公山!

15分钟,欧永贵就集结起了10多名队员,与110、119的救援人员汇合,带着绳索、电筒等搜救设备出发了。

当天上午10点,5个年龄约在50岁左右的中年人相约爬赵公山,两男三女,直到晚上也没有回家,家人从某短视频平台上发现,他们可能去了赵公山,随即报警。通过转发的视频信息,熟悉赵公山的欧永贵也判断,这5人应该就在山上。

“当晚下着很大的雨。”欧永贵特别指出,每次有人被困山上,大多数时候都是遇上极端天气,不是下大雨就是下大雪。山上手机信号本就不稳定,即便被困人员偶尔发回位置信息,准确率也不高。

整整一个晚上加一个上午的冒雨搜救,终于在25日下午1点左右,找到了被困的5人。此时,这5人已经一天一夜没有进食、被雨淋得透湿,又累又饿,其中两人已经虚脱。

救援人员马上给他们补充水和食物,恢复体力。此时,搜救队员们也已经精疲力尽,无法带着虚脱的被困人员安全下山,休息片刻,只得继续往上,背着、扶着被困人员,又走了4个小时到山顶的赵公祖庙休整了一夜,第二天,才从路况稍好的线路顺利返回山下。

队员背被困人员下山

一位登山爱好者被困悬崖

两天三夜,出动100人次找到他

另一次让欧永贵印象深刻的是一场惊险与艰辛并存的救援,那是在2017年,一位成都的李姓登山爱好者,也是四五十岁,乘坐出租车抵达赵公山脚下,但出租车司机停下的地方,并非上山的主路,而是一条荒废许久的小道。只带了一把伞、手机、充电宝和一瓶水的李先生只身上山,等到天色晚了想下山时,却找不到返回的路了。

“李先生想到‘水往低处流’,就跟到有水的地方走。”欧永贵说,谁知道天黑看不清,李先生沿着溪水走到一处悬崖,看了看大约20米高,他就抓住悬崖上突出的石块爬了下去,再一看,下方又是约有百米高的悬崖。此时,李先生已经没有体力爬上去了,他所站的位置也只能勉强栖身,水喝完了、没有食物,天还下着雨,万幸手机有信号,充电宝也还有电,李先生成功报了警。

“他也发了定位,但是我们到了位置,却没有找到他,可能是手机定位也不是很准确。”欧永贵说,兵分两路的搜救队仍旧是冒雨找了一夜,终于在第三日凌晨,靠着连续不断地呼喊李先生名字,终于在距离定位位置两三公里外,听到了李先生微弱的回应和哭声。

“但是晚上看不到,我们也不敢贸然下去。”欧永贵说,坚持到天刚麻麻亮,7个搜救人员用绳索吊下去,才把李先生成功拉了上来。搜救队员立即找来干树枝生火,为他烤干衣服。

谈到这次营救的艰辛,欧永贵表示:“找到他,我们用了两天三夜,出动了至少100人次,送干粮、电筒等物资”。

欧永贵

社区办公室挂满了锦旗

也有的人被救后一句道谢都没有

在社区的一间办公室里,挂满了锦旗。欧永贵表示,这些是部分被救人员和家属送来的。

有一年元旦节,10多名学生被困雪地,找到他们时,孩子们冻得相互抱着取暖,头发上冻起了冰凌子。面对搜救队员,这群学生却心生警惕,质疑是骗子,直到搜救队员表明身份,才放心地跟队员走。“路上有些坡太陡,走不过去,我们的队员甚至让他们踩在身上过去。”欧永贵说,成功下山后,激动的家长拿出大笔现金要表示感谢,被婉拒后,又干脆提出让孩子认亲。

欧永贵透露,也有的人让人寒心,被营救下山后一句道谢都没有,还说自己是报警,救他是应该的。这让义务搜寻的队员们哭笑不得,但想想也没有什么。“不仅是搜救队,我们的村民也是很淳朴的,人救下来,喊到自己家里去洗澡,找自己的衣服给他们换,都是发自内心的。”欧永贵说。

近10年的搜救,搜救队一共救下750余人,最小的只有10多岁,靠搜救人员背、抱下山。欧永贵表示,以前每个月至少有四五次搜救,这一两年减少到了两三次。被困的人员,年龄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几乎占了一半,他们没有户外登山经验,几乎都不会携带户外徒步的设备,恰恰又遇到极端天气。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生人群,也占了一部分。“另外还有一些轻生的,上山之后后悔了,但此时又迷路被困,不得不打电话报警。”欧永贵说。

搜救队获得的奖状

从民间队伍到“党员志愿守护队”

搜救“业务”范围也增加了

现在,搜救队更名为“赵公山党员志愿守护队”,从刚开始成立的19人,增加到了44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共产党员,年龄最大的队员,已经69岁,“没得一个人退出。”欧永贵说。

搜救队的“业务”范围也在扩大。巡山守卡,每年两次的防火防汛巡查、地质灾害风险点巡查,天然林保护,垃圾清理等等,都成为了支援服务队的工作内容。

在森林火灾易发高发期,守护队每周都要巡护一次,辖区范围近30平方公里,每次巡查都要整整一天的时间。

53岁的欧永贵也在总结,对于搜救,队员们普遍都没有结果过官方的搜救技能培训、搜救中自我保护培训,依靠的都是很“粗放”的生活经验和对地形路况的熟悉。同时,村里的青壮年多外出务工,随着年龄的增加,这支队伍也在“老龄化”。

副队长王林今年49岁,他的儿子王叶大学毕业不久,在都江堰市区工作,遇上搜救,王林一定会叫上儿子一起。

欧永贵表示,更多的还是希望户外登山爱好者不要盲目地、只凭一股勇气去登山。在上山的必经路口,贴着《关于加强赵公山登山获得安全管理工作的通告》,在进村的卡口,志愿者们也会提醒和分发安全提示,守护着这座大山,更守护着每一个生命。

通告

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摄影报道 部分图据玉堂街道办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