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的竹制输卤栈道

2018-06-02 06:40:19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顾强

竹笼子。

竹编斗笠。

竹子自行车。

竹屋。

金庸《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里,出现过一种几乎很猛的兵器——打狗棒。“那竹棒儿有如一根极坚韧的细藤,缠住大树后,任那树粗大数十倍,不论如何横挺直长,也休想再能脱却束缚。”他写道。洪七公的打狗棒共有三十六路一十二招,为丐帮镇帮绝学。

一根竹棒儿舞得风生水起,几乎无敌于江湖,只有黄药师的竹制洞箫可以和洪七公晒晒风头。

这当然是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

但现实生活中,竹子的“厉害”却无所不在。

四川宜宾地区有一首古老的民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是说,早在数千年前,川南祖先已用竹子制作了箭头、弓弩等武器,用于娱乐、捕猎或战争了。

四川走出去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感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也说的是,自古以来,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日常衣、食、住、行中到处都有竹的倩影。

【制盐】竹笕古人输送盐卤的管道

大巴山南麓大宁河西侧,距河面三四米高的岩壁上,遗存着许多方形石孔。这些相距约两米的石孔,由巫山县龙门峡溯河而上,延伸到巫溪县宁厂镇的后溪河,全长270多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四川大学历史学教授任乃强等人考据发现,这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长竹制输卤栈道。

东汉初,官署大举开发大宁食盐,为了把巫溪宁厂镇的盐卤水引导到下游的巫山县大昌镇大规模熬制,先后征用了数万名民工在大宁河岩壁上凿建栈道,再上置竹笕,输送盐卤。这项工程耗时50多年,到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才完成,其规模之浩大、施工之艰难,使用之长久,堪称世界奇迹。

“笕”,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用竹子制作的自来水管。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里说,大宁河沿岸,峭壁险峰,山势奇险,河水急湍似箭,猛浪若奔,靠人力根本无法将盐卤水运到下游,聪明的大巴山先民就用竹子制作的竹笕作为“管道”,运输盐卤。这样,既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也避免了盐卤的流失。

任乃强还考证出,大宁河先民是用斑竹制作竹笕的。斑竹,又名湘妃竹,散生型,竿高直,挺拔,径大,质硬,竹面上有褐色斑点,传说是尧帝的两个女儿泪夫的眼泪洒在上而形成的,故名“斑竹”。这种竹多用于建筑材料,也可剖成篾条作编织用。当年的川江上,古代拉船的纤绳,也主要是用此竹篾编制而成的,特点是水不易浸蚀它,轻便,拉力强。

“架影高低筒络绎,车声辘轳井相连”、“脚踏圆刀二百斤,凿断千山万山脉”、“井深一丈千黄金”“挽歌彻夜马群嘶”、“日落昏黄万灶烟”……素有“盐都”之称的乐山五通桥,当年井架林立,输卤笕竿蜘蛛网般交织,笕竿的尽头是浓烟弥漫的灶房,灶房外,上千船只和竹筏停泊在江面上。竹制品,也几乎撑起了这座古盐都的半壁江山。而在自贡燊海井,汉代时人们就习惯用竹缆绳打出深厚度达1600米的盐井,这种竹缆绳打井技术,十九世纪才传到欧洲。

公元前251年李冰修筑都江堰时,也使用了大量竹子,都江堰沿袭至今的“放水节”上使用的拦河杩槎,更少不了竹制品。杩槎,是用来挡水的三脚木架,应用时以多个排列成行,每个中设平台,台上置石块,在迎水面上加系横木及竖木,外置竹席,并加培粘土,即可起挡水作用。竹的作用显而易见。

【居住】“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竿,更是在巴蜀地区建筑工程施工脚手架的主体材料,在近代的冶金技术未能向社会提供大量廉价的铁丝之前,捆绑脚手架一直采用竹篾或藤条。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小时候跟当泥水匠的爷爷去建筑工地玩,看他如何搭建脚手架。爷爷手巧,会搭建插销式脚手架、圆盘式脚手架、方塔式脚手架、爬架等,这些脚手架上的脚踏板(俗称过桥板)全是用厚实的竹片串成的。有一次,一个挑砖瓦的小工不小心掉下去,刚好落在富有弹性的竹制过桥板上,缓冲一下再落到地面,保住了性命。

苏东坡十分爱竹,他吟出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成为千古名句。这也说明东坡对“竹屋”或有竹子居所的喜爱程度。邛崃是个盛产竹子的地方,竹溪湖四周全是绿幽幽一片。我在那里看到,碧湖之上,亭子、观景台、廊道、浮桥等全是用竹制作的,整个竹溪湖说不出的幽静而清凉。长宁县蜀南竹海的竹桥更是妙趣横生,那里的竹桥技术无处不在:有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优美。竹海里的竹亭也花样百出,有单层也有双层,造型多样,有的和廊道结合,美观自然,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也是旅游景区独特的景观建筑。

眉山文化学者、竹文化研究者邵永义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汉阳镇作为竹子盛产之地,上世纪七十年代,镇内上游村、向阳村、小三峡村的农民还大多住在竹楼内。那些竹建筑,是以竹为承重构架的穿斗式结构草房,村民用粗竹当作柱子和穿枋,形成房屋的大骨架,再以较细的竹竿当作檩和椽,形成竹屋的筋骨,再上铺稻草兼作屋顶的挡雨流水层和保暖层。房屋的围墙,则是板筑的土墙或竹篱为骨架内外糊泥的轻质墙。邵永义说,由于质量轻、弹性好,竹子的抗震功能非常突出。在青神县明清时遇到的几次地震中,老百姓的竹房屋大多保存完好,少有倒塌,其他木质建筑则没那么幸运。

这种以竹(或木)糊草顶和土墙的民用住房,在四川被称为“草房”或“茅草房”,由于竹、草、土等建筑材料廉价易得,草房建筑成为世世代代劳苦大众的栖身之所。不过,由于竹材的粗细有限,中空的竹筒又不能像木材那样开榫作卯来联结成大规模的、结构稳定的构架,所以在承重性能或耐久性方面,比起榫卯结构的木构架还是差了许多。

舟亢《建筑的魅力》(华文出版社,2009年,P56)讲道,川南泸州、宜宾、内江等地过去的乡村竹房,主要采用重组竹构建。重组竹又称重竹,是一种将竹材重新组织并加以强化成型的竹质新材料,也就是将竹材碾成竹丝束,经历干燥、浸胶、再干燥的三重“历练”,就会摇身一变,成为一种竹质新材料——重组竹。重组竹与红木的材性相近,触感与红木相同,温暖可亲,滑爽宜人。

古人对竹子在居住方面有专门的字词介绍。《说文》里有“笮,迫也,在瓦之下棼上”,“竹/廉,堂廉也”,“筵,竹席也,小周礼曰:度堂以筵,筵一丈”,“箦,床栈也”,“笫,床箦也”,“簟,竹席也”。筵为铺地用,簟为铺床用。《汉语大字典》说,汉字的“筑”字,繁体字为“築”,从部首的归类来看,築既从竹也从木,也说明在古代竹木材料是中国传统的房屋建筑重要材料。

12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