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的竹制输卤栈道

2018-06-02 06:40:19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顾强
【生活】一网打尽的“全竹宴”

吃饭用筷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民风的显著特色。筷子是“箸”的俗称,《说文》对箸的训释是:“饭欹也”,对于“欹”字,《集韵·支韵》释:“以箸取物”。这种传统的食具,不论雅称的箸字还是俗称的筷字,都带有竹字头。

从古至今,还有许多炊具也是用竹料制成,如笊篱、筲箕、笼屉及笼箅。吹火筒、篝等灶具燃具,甚至用竹作为燃料能源。直到现代,还沿用“篝火”这一词汇,当然意思有了改变。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在贵州千户苗寨旅游时看到,当地的苗族和侗族居民,用竹筒装上米水放入火堆内烧焖成饭,这里,竹筒又成了一次性的炊具,竹筒饭成为颇具民族风味的一种饭食。

当然,竹笋本身就是一种食物,像楠竹一类竹的笋,甚至被誉为山珍之一。在中国自古被当作“菜中珍品”。竹笋是中国传统佳肴,味香质脆,食用和栽培历史极为悠久。《诗经》中就有“加豆之实,笋菹鱼醢”、“其籁伊何,惟笋及蒲”等诗句,表明食用竹笋有2500年以至3000年的历史。

全竹宴,是川南地区盛行的一种宴席。也是蜀南竹海一个“川菜品牌”。全竹宴是以竹笋、竹荪蛋、竹荪菜、竹菌、竹海腊肉、竹筒豆花、竹筒竹、竹荪酒、竹泡菜等“竹”菜汇成的,可谓满桌皆是竹,无竹不成席,令人大开眼界。“全竹宴”共计有十多个大类100多个菜品,每一道菜都与“竹”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竹的根菌,到竹笋、竹竿,再到竹的枝叶每一部分都得到充分利用。

眉山青神县,是四川先民蜀王蚕丛氏的故里,位于岷江中游古代水路出川的重要驿站。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青神先民就食竹笋、住竹房、用竹狩猎,用竹编篓筑堰、提水灌溉农田、编织蚕具等农业生产、生活用具。到了宋代,青神人就广泛用竹,竹编工艺已发展到一定程度。清代,膳食盒、书箱、宫扇等已作为朝廷贡品,成为官宦人家收藏珍品。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在青神县国际竹编艺术博览馆看到资料介绍:过去在青神县,几乎是每个农村男人的基本手艺。竹篾制成的生活用品如竹筷、筷笼、筲箕、刷把、漏勺、吹火筒、撮箕、箩筐、背篼、虾扒、鱼篓、连枷、簸箕、斗笠、梯子、竹椅、竹篮、竹筛、竹帘、竹席、晒席等,数不胜数。我在这家博览馆看到,有趣的是,从古至今,有许多炊具也是用竹料制成,如笊篱、筲箕、笼屉及笼箅。

位于长宁县蜀南竹海景区内的四川竹海博物馆,更是从宏观上揭示了人与竹的关系,里面的考古资料和图文资料介绍道:在远古时代,川南的居家生活或社会活动中,人们习惯席地而坐,这与当时的物质条件有很大关系。石器时代,不可能用简陋的石器制作出精确榫卯结构的高式木坐具,却可以用简陋的工具破竹析篾,编织出竹席,苇席或草席用来铺地供坐供卧。

【交通】从纤夫篙竿到竹子自行车

四川产竹的地区很多,所以,竹还广泛用于修筑桥梁。我们的祖先既采用直接把竹作为杆件来组成桥梁结构这种方式,也用竹索来建造悬索式桥梁。闻名于世的都江堰,就有一座极为壮观的竹索悬桥,千百年来不但方便了都江堰的交通,还成为都江堰工程里锦上添花的一大景观。

四川省交通专家谭学军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日常生活里的“行”指交通运输,但交通运输除了涉及日常生活之外,更主要的还属于生产劳动的范畴。中空的竹筒在水里有很大的浮力,用竹编成的筏,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水上交通工具。

竹筏的发明和使用历史,应该比独木舟还要早,因为竹筏的编排要比独木剜制成舟容易得多。但竹子不能像木头那样解成宽厚的板材,也不能开榫凿卯制作结构复杂的舟船,竹筏只能作为辅助性的水上交通工具。然而,在古代木质的舟船上,却少不了竹制的船具:篙竿,撑船的工具,甲骨文里就有“舟”字,像人手执篙竿立于舟上;篷,竹篾编成的风帆或苫舱物;纤(籖)缆,细篾条编辫而成的拖船用的缆绳,比棕绳或麻绳的水湿后强度高,水湿后耐腐蚀性也较高,因而至今川江上的木船还用竹作为纤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过去在故乡大宁河畔看到,船工修造木船时,对船板之间的缝隙,用的是竹筎丝裹夹着桐油石灰膏嵌塞到船缝里,这样船坞才不会开裂。一千多年前的《玉篇·竹部》释“筎”:竹筎,以塞舟”,足见竹筎是修造船的工艺技术里必不可少的工程材料。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两个叫任尧和冷连杰的四川小伙发明制作了竹子自行车,还准备卖到欧洲,引起很多人的兴趣。

报道说,小伙子鼓捣出的竹子自行车,采用川南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的天然竹子制作,接口处利用了天然麻绳与特殊固化物,并装饰青花瓷纹饰。该车重量与碳纤维自行车相当,可以自由骑行,坚固耐用。

当然,选材是最大的问题。刚起步时,他们曾踏上“寻竹”之旅:去过成都三环路外的竹厂,拜访当地竹农;同时还成了望江楼公园竹园的常客。看外观、估外径、摸厚薄——经过对20余种竹材的测试后,他们最终选择了兼具韧性和匀称度的广东厘竹,以三到五年生的厘竹为最佳。2016年,他们这个团队成员,还骑着竹子自行车大摇大摆从成都出发前往拉萨,拉风。

古代陆上的重要交通工具——车,也有不少竹质的零部件和车具,并通过汉字的字形保留了这方面的历史信息。“箱”,《说文》训释为“大车牝服也,从竹相声”,《汉语大字典》进一步考释为“车内可供人乘坐或装载物品的地方。”篚、笭两字也表示车箱,许公均释“车笭也”。

此外,轿在早期是一种便于翻山越岭的轻质竹舆,人力抬动的交通工具,至今在西南几省,比如峨眉山旅游区,还有竹制成的简易轿子——滑竿。

至今,川南地区的人力货运架子车和人力货运三轮车,都采用竹板弹簧作承载和减震系统。人力货运车受人体力的限制,载重量小于畜力车和机动车,钢板弹簧在小载重量下不易与车辆匹配,而柔度大一些的竹板弹簧,则在人力货运车上发挥了作用。另外,古代外出行路的遮阳或挡雨的雨具也多是竹子制成的。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贵平文/图

首页上一页12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