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以前怎么建房?“掌墨师”说了算

2018-06-13 05:25:4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顾强

梁架

工具

工地木构件

榫眼加工

榫眼加工

采用穿斗结构的四川民居,是四川地区数量最多的现存传统建筑。6月12日,天府早报记者从成都考古研究院获悉,从2015年开始,该院古建规划部开始对四川汉族地区传统大木建筑工艺进行调查,3年来,考古人员对100多位工匠进行了走访,其中包括30多名“掌墨师”。“所谓‘掌墨师’,意思就是掌控墨线的师傅,通俗的说,就是拿墨斗的。在传统修建房屋时,他是全程主持建设的‘总工程师’。”成都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赵芸说,未来,将制作四川传统古建工匠花名册。

工匠间的独有技法

“掌墨师”与团队成员间有套鲁班字

为了搞清楚“四川人是怎么建房子的”,赵芸在2015年夏天加入了四川汉族地区传统建筑工艺调查的课题研究,“通过现存的建筑实物,建立完整的建筑谱系,我们可以了解各个时期建筑的风格、形制,这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那不同时期的建筑是怎么造起来的呢?这必须要落实到人——匠人。”在传统古建项目中,匠人是项目中最重要的元素,而“掌墨师”无疑又是匠人团队的核心。目前,赵芸已走访30多名“掌墨师”,他们主要分布在成都周边,雅安芦山、天全,广元青川、昭化、旺苍等地,年龄大都在60至80岁之间。

赵芸说,有一次见到一个很精妙的榫卯做法,她问师傅:“你是在哪儿见过还是师傅教你的?”他一边笑一边指着自己的脑袋说:“告诉你啊,做大木匠关键还是这里。”“确实,见过的所有‘掌墨师’都头脑灵活、思路清晰。”赵芸称,古建筑修建一般没有模型,缺少完整的图纸系统,从二维图纸到三维空间实体的转换,以鲁班字、丈杆、竹签等作为辅助,全凭“掌墨师”一人把控。就拿榫眼来说,每个人凿出来的口子不同,怎么用签棍卡紧、怎么量尺寸,每位工匠独有的技法。“‘掌墨师’和他的团队有一种只有他们能看懂的鲁班字,鲁班字是用来标记榫眼及构件的位置和名称的。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已经不需要这样的东西了。”赵芸说,“古建施工中,‘掌墨师’头脑中的图纸系统是我目前的主要关注点。”

匠人存在明显断档

许多匠人还没意识到所做工作的重要性

赵芸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新建筑材料的使用,传统建筑的修造活动几乎绝迹,大部分工匠加入了“以设计院图纸为指导”的古建修缮队伍。“匠人存在明显的断档现象,技艺的传承面临危机。”赵芸分析,由于传统木工收入低、干活时间长、劳累等原因,很少有年轻人来学习这些技法,“除此之外,许多匠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做工作的重要性。出于工作量不饱和,许多工匠并没有将木工活作为唯一的职业。”

一方面,备料方式、加工工具的改变使木构建筑的修造变得更快捷,但同时也导致了传统木工技艺的退化,“一些需要反复模仿实践才能获得的隐性知识正逐步消失。”赵芸表示,“很多年以后的人如果想知道我们从前的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我们手上的记录和资料能够给他们完整的呈现过程,我觉得这就具有很大的意义。”赵芸透露,目前,她已经初步梳理了一本工匠名册,列出了工匠所在地、工匠强项等,正在继续访谈人物、完善表格阶段。(图片由成都考古研究院提供)

■天府早报记者段祯实习生景和丽蓉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