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如何为特色农业赋能?在省政协委员叶茂看来,特色农业对数字化的需求,在四川表现得更加迫切,数字经济对城乡发展差距缩小的助力,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他认为,数字经济在乡村规划、要素服务、产业体系和乡村治理方面,都有很大发挥空间。
“原因在于四川特色农业资源广布,市场前景较好,比如大凉山的农牧及中草药、丹棱及米易等地的特色果蔬产业、通江的食用菌等。同时,农业生产条件难以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种植,但数字技术的嵌入应用是可以的。”叶茂说。
以成都郫都区为例,叶茂分析,农家乐很多,但是小而散,即便少数已经搭建平台,采用电商营销等方式,但由于缺乏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产业项目没有实现系统化转型,不能产生示范带动作用。要实现城乡融合,以数字经济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并非易事。同时,在战略规划上,数字技术与人、空间、产业资源等要素没有实现有机融合,林盘农耕文化等特色品牌影响力不够凸显,缺乏差异化的产业数字化场景,区域同质化竞争较为突出。而目前存在的,农村资源要素向城市单向流通,城乡之间在政策、产业和资源方面的藩篱,更需要数字化转型畅通要素之间的双向流通。
对此,他建议,引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体系,并分层分类建立数据库、机会库、项目库、人才库等子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对人才、土地、资金等乡村要素高效合理配置,一方面强化数字化人才培养,鼓励各行业数字人才投身农业双创,另一方面梳理乡村闲置土地资源,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外来企业、创业团队等通过土地入市、租赁、合作等方式获取房地资源。在资金方面,探索集体资产入股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有序参与数字化农业产业领域;探索生态资源数字化管理,将农村田水路林等生态资源进行分类归集并形成数据库,鼓励开展数据、生态资源创新运用及场景打造。
他还建议,创新组建基于数字经济赋能的乡村产业组织体系,鼓励建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要将村集体、村民、专家、国有平台公司等统一纳入联合体。聚焦特色农业产业面临的难点,培养能够服务特色农业供应、生产、运输环节的数字化营销人才,通过小视频、网络直播等进行品牌孵化,完善“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全链条集群。
以便民服务为突破口,利用“互联网+便民服务”普及推广数字化工具,以数字乡村大脑统揽乡村治理数字化。建立以村民诉求为导向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高校、专家、乡村、院落、返乡人才、退休人员等联谊平台,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记者/摄影:李霞
编辑:戴艾岑
责任编辑:常莉娟
审核:常斐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