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王祥龙 肖洋 伍勇 发自四川若尔盖
3月5日早上7点,太阳从山一侧缓缓升起,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的黄河九曲第一湾,晨光笼罩。黄河里,冰还没完全融化,闭园期的景区,也处在一片寂静中。
在景区内经营着两家酒店的向巴扎西,趁着这空档期,将身心全部扑在郎木寺景区新开的藏餐厅上。向巴扎西2015年以研究生身份返回若尔盖,结合自己的藏学、旅游两大专业,开始创业之路。如今,在四川省、阿坝州相关政策支持下,乘着若尔盖文旅融合发展的春风,向巴扎西创业已算小获成功。2023年,两家酒店和一家餐厅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毛收入400多万元。
“看过全国甚至是国外的很多景区,才认识到家乡黄河大草原的独特魅力。”向巴扎西说,而投身文旅融合产业,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家乡的美景。
“虚”与“实”
海归返乡创业 所学知识为文旅产业“量身”打造
返乡创业7年多,32岁的向巴扎西已经成为若尔盖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典型之一。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人数并不少,向巴扎西的典型之一在于专业对口,用他自己的玩笑话说,他在大学、研究生阶段所学到的知识,几乎是为若尔盖文旅产业发展“量身”打造。
在2013年公费留学国外之前,向巴扎西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大学时,他学的是藏学专业,读研时,则选择了旅游专业。
向巴扎西在经营藏餐厅(摄影 肖洋)
相比文化研究的“虚”,向巴扎西更喜欢旅游的“实”。他其实在选择旅游专业时,就做好了回到家乡的打算。这种想法,来自他去北大旁听一位老师的讲座——在讲座结束提问环节,向巴扎西提出“什么样的大学生才是优秀的大学生”,得到的答案是“既能从黄河大草原走出来,还能走回去”。
“虚”“实”结合,文旅相融,在投身家乡发展的初心之下,向巴扎西坚持回家之前的路,走得有些“长”。当然,这是为了回乡创业路能更“短”,也更“稳”。为此,除了刻苦学习外,他还专门留出时间,去全国甚至是国外的各大景区调研。
2015年8月,向巴扎西返回若尔盖。但当他满心欢喜将自己创业的想法告知家人,父亲的坚决反对,差点将他的想法掐灭在萌芽。
黄河九曲第一湾(摄影 伍勇)
“反对”与“认可”
顶住压力坚持创业 助力乡亲增收近50万元
向巴扎西是当时全村唯一进入中央民大的学生。父亲希望他学成归来,进入公务员队伍为人民服务。在听到他要创业时,父亲的心情,从向巴扎西顺利毕业的喜悦中急转直下。父亲坚决不同意他的想法,为此,三个月不曾跟儿子说话。
一边是亲情的羁绊,一边是创业的初心。两难之间,向巴扎西向哥哥求助。哥哥是大学生,也非常支持他的想法。在请哥哥安慰父亲的同时,向巴扎西暗暗发誓,一定要做出成绩。
黄河大草原上观日出(摄影 伍勇)
几经调研,在向巴扎西看来,黄河九曲第一湾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稳定观看日出日落的游客,对酒店的需求极大。2017年,向巴扎西在黄河九曲第一湾的两家酒店开业。2018年,创业初成的他,接到家乡铁布镇腊子沟村的电话,希望他利用手上的资源,将游客引进到村里旅游,观看梅花鹿。
对此,向巴扎西没有丝毫犹豫,将手里与旅行社联系的资源全部拿出来。游客到了村里,消费带来的成效初步显现。当年底,近50万元的村集体分红,发到了当地村民的手中。
相比较村民的感谢,让向巴扎西最开心的,还是父亲对他做这件事的认可。“虽然到目前为止,父母并没有当面夸赞我,但我能感受到父亲态度的变化。”向巴扎西笑着说。
“守”与“新”
租20户闲置农房做民宿 特色藏房里藏着“新玩意”
家庭的理解和支持,让向巴扎西的创业路越走越顺。2022年底,位于郎木寺景区的藏餐厅试营业。虽然投资巨大,但这家极具藏族特色的餐厅,让向巴扎西颇为满意。冬季,黄河九曲第一湾景区闭园期间,他基本待在餐厅里。
向巴扎西(摄影 肖洋)
3月初,距离黄河九曲第一湾开园的时间已经不远,向巴扎西也在谋划着当地的新文旅融合项目。据他透露,目前已经与附近村子的20户村民初步达成协议,租赁乡亲们闲置的宅基地和住房,改造成为高端的民宿。民宿主要展示黄河上游文化,采取传统特色民居。在内部,会引进最新的智能家居等。
让游客在四川黄河文化最集中的区域,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景。在向巴扎西看来,黄河、草原、牧民是一个生态整体,黄河作为母亲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我来说,真正的成功不是赚多少钱,而是在文旅融合发展中,传承、利用、发扬好文化,让更多人体验到黄河特色文化,也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向巴扎西说。
据悉,除了若尔盖,黄河还流经四川阿坝州阿坝县、红原县、松潘县以及甘孜州石渠县。如今,沿黄河边已有众多特色景区。黄河上游的文旅融合,在四川蓬勃生长。
来源: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