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大木偶非遗传习班首批47名学生毕业 国家级非遗有了青春守艺人

2024-06-27 21:50:07来源:天府融媒联合体编辑:牛霄

300余年,是川北大木偶的传承岁月。20岁出头,是非遗传习班学生的平均年龄。古老非遗与青春的“碰撞”,是一场非遗技艺的传承接力。

6月25日、26日,川北大木偶非遗传习班首批47名学生,迎来了毕业考核和汇报演出。经过6年时间的专业学习,当初怀揣梦想的少年,成长为非遗传承人。他们接受木偶艺术专家的专业考评,展示了6年来的学习成果。

300余年传承 川北大木偶生生不息

川北大木偶,起源于民间家传艺术。300余年前,湖广填四川时,青发云、青发旺两兄弟将大木偶艺术带到了四川,走村串户,表演木偶技艺,深受乡民喜爱。到了1914年,大木偶艺人李约之,继承了仪陇、营山各个木偶戏班,组建“福祥班”,后来又称“李家班”,并传承至今。

川北大木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舞台表演木偶,也是世界唯一的大木偶艺术,2006年6月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上罕见的木偶艺术”“中国民间艺术的冠冕”。

川北大木偶身形高大,酷似真人,五官灵动,四肢灵活,发展到现在,形成人偶同台、以假乱真、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院长唐国良介绍,大木偶在表演过程中能穿衣解带、拂袖掸尘、吹火点蜡,甚至下腰叩首、舞刀弄剑、吹拉弹唱都不在话下。

这些年,川北大木偶有过很多“高光”时刻。从2018年亮相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八分钟”的大木偶“熊猫队长”,到参演2021年央视春晚“牛气冲天”节目,再到2023年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闭幕式上表演川剧变脸绝活,川北大木偶每次亮相,都会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

在川北大木偶受到世界瞩目的同时,大木偶剧院也在以持续培养新传承人、整理保护传统剧目、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推广木偶戏文化等多种方式,传承、发展川北大木偶戏。

2018年6月,由原南充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办的川北大木偶全日制学历教育传习班正式开班,为川北大木偶培养优秀的演员和制作人才。

6年求学路 热爱练就扎实基本功

21岁的柏顺升始终记得,15岁初中毕业那个暑假,他和家人在峨眉山看到川北大木偶演出时的震撼。那个夏天,他报考了川北大木偶非遗传习班。

柏顺升告诉记者,他常练习和表演的是一个书生大木偶,有10多斤。“一开始根本扛不动,更别说表演。”通过6年的坚持和学习,从操作1分钟到10分钟,再到半小时甚至更久,柏顺升的大木偶技艺逐渐成熟,还参加了高坪区春晚表演和大型音舞诗画木偶剧《天下有偶》的演出。

“我从小就喜欢看川北大木偶表演,耳濡目染下有了学习的念头。”今年22岁的杨镓睿十分喜爱大木偶艺术。当初,他没有一点基础,仅凭单纯的梦想就报考了传习班。

学习之路并不如杨镓睿想象中顺畅,每次40分钟的压腿曾让他一度想放弃,但梦想的力量让他坚持了下来。“每次舞台表演完后,我就有一种莫名的骄傲,觉得自己选择的路是正确的,一定要坚持下去,让川北大木偶发光发热。”杨镓睿说。

抬步、起身、翻手、扣手……在6月25日的毕业考核中,传习班表演专业的学生经过点子功、木偶掌式组合、步伐与圆场等多轮考核,个个操作熟练,向评委展示了6年的学习成果。“我们从木偶的操纵技艺,学生的身、台、形、表等方面来评判。”南充市舞蹈家协会主席、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王沪川表示,学员们的基本功都很扎实,在考核中看到了技巧的呈现和应变能力。

江苏省木偶剧团原团长戴荣华有着40多年的木偶制作经验,他对传习班制作专业的学生给予了肯定。“总体水平都不错,木偶道具的色彩、造型、装置上都有很多亮点,展示了他们制作上的才华。”戴荣华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认为,学生们思维活跃,设计理念新颖,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川北大木偶的未来。

每一次抬臂、每一次转身,都凝聚着学生们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从初识木偶的懵懂,到如今的渐入佳境,传习班学生一路迎接挑战,一路收获希望。

47名“守艺人”毕业成为全新开始

川北大木偶非遗传习班学员在完成3年的中职学习后,通过国家统一考试的学员,得以继续在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民族艺术表演专业深造,进行为期3年的大专学习。6年学成毕业,这47名毕业生有机会投身到木偶戏、皮影戏的表演和制作工作中。

“川北大木偶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化,所以传习班的学生需要学习很多专业课,唱腔、戏剧基本功、古典舞等,有一定的功底后,才能练习操控木偶。”传习班辅导员兼专业课老师陈小蓉介绍,用木偶来塑造人物,是木偶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根本特点。此外,学生们还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我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是全面的,能成为综合性艺术人才。”

6年前,刚进传习班,很多学生对戏剧、木偶艺术并不了解。经过6年学习,陈小蓉发现很多学生的心里在悄悄发生变化,他们渐渐爱上了大木偶艺术。

“6年的学习,我看到了女儿的成长,从喜欢到热爱,再到如今希望成为非遗传承的一份子,她有了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观看毕业考核和汇报演出后,传习班学生李润茹的母亲高小红对女儿的学习很满意,希望她能把自己的热爱当成事业,一直坚持下去。

毕业汇报演出现场,学生们通过一幕幕精彩的表演,展示着自己的学习成果,也感恩老师们的教育,赢得了台下老师和家长的掌声。“毕业汇报是一次总结,也是全新的开始。”在传习班学生何郡看来,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从学生到一名合格的演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川北大木偶历经300余年传承,到了传习班这一代已经是第八代。唐国良说,“川北大木偶的薪火相传,离不开一代代为艺术事业执着坚守的传承者,希望这批新生代非遗‘守艺人’始终保持一颗坚守传承的心,始终坚定文化自信,让古老非遗有更多‘年轻态’表达。”

来源:南充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杨晓江 梁洪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