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升在荔枝树下开讲。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苏东坡归家服丧,曾与友人一起在家中栽下荔枝树,并与其相约,待荔枝红了,他便回家。谁曾想,荔枝树在家乡三苏祠守望千年,但它的主人一去不能回。
一棵荔枝树,留下了苏东坡无尽的思念与遗憾。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或许东坡本人也没想到,写下《寄蔡子华》之后的第三年,他便贬官惠州,留下《食荔支》千古名篇为岭南“代言”。
李昕升在荔枝树下开讲。
一颗荔枝果,勾勒出苏东坡浩荡的胸襟与达观。
岁月轮转,沧海桑田,东坡栽植的荔枝在上个世纪90年代逐渐枯死了。2007年,三苏祠博物馆从泸州引进了一棵荔枝树,在东坡丹荔原址上种下。如今,这棵荔枝树硕果累累。
7月4日,东坡丹荔成熟之际,“东坡大家讲”第二季在树下正式拉开帷幕,首讲邀请到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东南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主任李昕升,结合东坡丹荔,漫话荔枝古与今。
东坡大家讲”第二季沙龙环节。
专研食物史
“80后”研导谈荔枝
被苏东坡偏爱的荔枝,究竟有何魔力?在7月4日的讲座中,李昕升重点从苏东坡的荔枝情结、荔枝的栽植历史与加工、历朝荔枝的发展、荔枝的世界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解读。
“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荔枝原产地是中国广东、海南和广西一带。但根据《自然·遗传学》刊发的出自华南农业大学关于荔枝起源的最新成果:云南是野生荔枝的起源中心,它沿着西江传播,在海南形成野生荔枝种群的一个主要栖息地。”李昕升说。
李昕升介绍,古人喜食荔枝,汉代南方荔枝栽培已较普遍,东汉文人王逸写有《荔枝赋》,称赞荔枝“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在西汉初期,荔枝已作为贡品;在唐代,荔枝再次成为贡品。四川、福建、广东等地都种有荔枝。
虽然眉山一带可以种植荔枝,但李昕升分析,从气象学来说,眉山处于荔枝种植的北缘,种植面积不会很大。他认为,苏轼兄弟在眉州生活的时候,接触荔枝的机会并不多,也唯其如此,苏东坡到岭南初尝荔枝后,才会格外激动,对荔枝极尽赞美。
公元1094年,苏轼赴任广东惠州。在岭南,他爱上了这里的荔枝。宋时惠州虽为蛮荒之地,但荔枝遍布全境。“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历史上广东荔枝不仅种植面积大,品类也非常丰富。”李昕升说。
获得东坡丹荔的幸运观众。
公元1095年,苏东坡在惠州首次吃到新鲜的荔枝,鲜美的味道让他终生难忘。他赞不绝口,即兴写下《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在诗中,苏东坡认为荔枝“厚味高格两绝”,对其赞美已达到极致。公元1096年四月,苏东坡受太守之邀来到梌山“太守东堂”品尝荔枝,一连写下《食荔支》二首。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至今脍炙人口。
“因为这句诗,苏东坡给惠州荔枝打了千年的‘广告’。但事实上,除了惠州荔枝,苏东坡还在黄州、杭州、儋州等地都写过荔枝,他可以说是荔枝的第一‘代言人’。”李昕升说。
来自惠州的嘉宾为苏粉分发荔枝。
新老荔枝树
延续思念与乡愁
在三苏祠博物馆里,一棵栽种于古井旁的荔枝树格外引人注目,它不仅长势喜人,茂盛的枝叶上还挂满了一串串红彤彤的荔枝果实,引得游人不时驻足观看。而在离这棵荔枝树不远处,还摆放着一硕大的“丫”状枯木墩,周长约2米2,底部根系直径2米多,颜色接近枣红,同样也吸引了众多游人的目光。
“一棵荔枝树,延续着苏东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饱含着眉山人对苏东坡的思念。”三苏祠金牌讲解员郑小利向游客介绍。
“东坡笔下的‘荔枝’,不仅是一种水果,更是他情感的表达,这种情感‘穿越’千年,既有后人对他的缅怀,也代表了一种共同的情感——乡愁。”惠州市旅游协会副会长李好说。本期“东坡大家讲”两地联动,讲座之后,主讲人李昕升与惠州市旅游协会副会长李好、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文博馆员翟晓楠展开了沙龙对话。
工作人员向苏粉分发荔枝。
李好谈到,苏轼一生写过至少20首荔枝诗词,在黄州、儋州、杭州、惠州等地都写过。“但与东坡肉等‘苦中作乐’创造出来的美食不同,先生对荔枝的书写是发自心底的喜爱。”
那苏轼的诗文中为何不见“眉山荔枝”?翟晓楠认为,苏轼在参加科举考试前留下的诗文作品很少,为官后曾两次返眉,分别为母亲和父亲守丧,宋代延续了“居丧不赋诗”的习俗,苏轼遵循习俗,因此期间未曾留下创作。
“我相信,东坡在吃到惠州荔枝时,会想起家乡的荔枝树,想起苏宅和眉州。”李昕升说,荔枝作为中国“特色”,自古以来受人喜爱,因此东坡先生也创作出许多关于荔枝的作品。“但荔枝作为水果之外,还寄托了先生的更加厚重的情感,引发我们共情,成为千年之后,我们能与先生‘交流’的纽带。”
新鲜采摘的荔枝。
共品荔枝果
开启新一轮“苏海”拾贝
当天,最热闹的环节便是分享东坡丹荔,在嘉宾、游客的共同见证下,三苏祠工作人员搭上梯子,现摘荔枝,游客纷纷上前,争相品尝。尝过了荔枝,大家对三苏祠的荔枝有了更加深刻直观的感受,对苏东坡的景仰之情也更深一层,纷纷赞叹这一味甜甜的乡愁、故乡的味道。
“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荔枝,也是最有意义、有文化的荔枝。”眉山市第一小学学生黄海伦说。作为“红领巾讲解员”,黄海伦常常在三苏祠为游客讲解荔枝树,但品尝苏宅的荔枝,还是第一次。“了解了三苏祠荔枝的故事,再品尝它,味道就更丰富了。”
“三苏祠的荔枝很甜、汁水也很丰富,能吃到很幸运……”市民杜佳丽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在抽奖环节,她十分幸运中得一串东坡丹荔。“真是太幸福了,也希望三苏祠一直将苏东坡与荔枝的故事延续下去。”
“苏海”浩瀚,说不完,道不尽。以荔枝“甜蜜开头”,今年,“东坡大家讲”第二季将进一步加强三苏文化的研究阐释和宣传普及,邀请更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用更丰富的形式对东坡文化进行更广泛、更深度的传播,带领大众共同拾贝“苏海”。
记者:李幸 伍思龙(实习生)
来源:眉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