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近邻“拥抱共生”:我们本就是一家人

2024-07-08 12:44:38来源:天府融媒联合体编辑:牛霄

中国改革报记者 王进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今年已是第五个年头。四年多来,川渝两地以改革创新为引领,聚焦“两中心两地”建设,齐心协力唱好“双城记”,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重构。

在川渝高竹新区,胡家梁子上一块“四川-重庆”的界牌,正在向从北京慕名而来的一行人诉说着川渝两地邻居从“隔空打望”到“拥抱共生”的故事,这里的每一个创新都是全国首创。

在四川宜宾,三江新区携手重庆两江鱼复新城共同打造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0%、2023年达到2875.9亿元;核心区临港经开区管委会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今年已是第五个年头。四年多来,川渝两地以改革创新为引领,聚焦“两中心两地”建设,齐心协力唱好“双城记”,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重构。

制度创新 扛起战略腹地使命

6月21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九次会议成果发布会在邓小平同志故里四川省广安市举行。川渝两地党政主要领导悉数出席,中央财办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到会指导。

本报记者注意到,自2020年3月17日第一次会议以来,这样的党政联席会已成功举办9次,每年举办两次,每次聚焦一主题,次次有目标、有任务、有行动、有成果,先后调整设立22个联合专项组,会议制度不断完善,专项协调机制迭代升级。“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及其专项协调会议体系机制”已成为川渝两省市强化“一盘棋”思想、贯彻“一体化”理念,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和具体行动。

近年来,四川省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全省工作“总牵引”、重庆市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两地勇担国家战略腹地重大使命任务,高位部署、高位牵引、一体谋划、系统推进,各地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成果丰硕。其中跨区域协作18条经验做法获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推广,改革创新激活了川渝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川渝高竹新区是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天然试验田”。新区设立三年多来,搭建起“5个一体化、3个属地化和28个重点事项”改革创新体系,探索总结出“两区”改革统计分算办法、“小管委会+大公司”运行管理等典型经验,为推动跨省域一体化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高竹样板”。

四川泸州市与重庆永川区探索共创首个跨省市“强村公司”——重庆永泸强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利益链接机制把川渝跨省市10个村抱团成为一个整体,共建占地6000亩川渝融合泸永现代农业示范园,破解多项跨省域政策难题,实现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安市岳池县采取“创新研发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市州,全链协作连重庆”模式,与成都和重庆共建生物医药“双飞地”,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8.5平方公里范围集聚六大门类医药企业64户,拥有药品品种370余个、其中全国独家(优势)品种60余个。“2+4+1”大健康全链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川渝两省市以优化政务服务改革为抓手,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先后发布三批次311项“川渝通办”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日均办理超2万件次,老百姓办事更方便、生活更舒心。

设施联通 共筑开放大通道

“这里是全国首个‘红色高铁站’马鞍站。巴南高铁的建设,结束了仪陇这个百万人口大县不通铁路的历史”“泸州港被誉为‘天府首港’,是四川及滇东、黔北地区最便捷的江海联运枢纽港口,川渝两地共同开行‘川渝外贸快班’‘水中巴士’获2022年度成渝地区协同发展创新案例”……前不久,记者随“万千气象看四川”第二阶段集中采访媒体团前往川渝毗邻地区采访,工作人员的讲解生动感人。一幕幕正在建设中的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场景,一条条便捷畅达的公铁水及空中交通通道网络,给媒体团一行留下了深刻印象。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简称“两中心两地”),专章提出合力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年多来,川渝两省市以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和成都都市圈、推动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建设等为重点,加快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共塑开放发展新优势。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逐步显现,加快崛起。

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已通达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514个港口,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突破3万列。川渝间建成铁路高速公路和水运通道共25条、出川大通道达48条。成渝世界级机场群、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等建设加快推进。渝昆高铁入川第一站泸州东站主体工程完成。“东向出川、西向进藏”重要通道铜资高速资中杨柳滩沱江特大桥加快准备合龙,投资8.5亿元的内江国际物流港铁路专用线项目正加紧施工。

值得一提的是,成渝双核、成都都市圈联动创新公共交通服务新模式。“公交化票制”,刷证或扫码即走。截至目前,成都都市圈跨市开行16条公交线路、日均客流量2.2万人次;天府一卡通、一码通覆盖29个区(市)县,动车日均开行137对,单日到发旅客4.2万人次。两地民众对成渝双核双圈“一体化”“同城化”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平台共建 提升区域竞争力

走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达州东部经开区1000万吨规模达钢搬迁升级项目现场呈现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7000余名建设者在施工现场挥汗如雨。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占地44平方公里,落户项目300个、总投资超1200亿元,聚集诺奖团队5个,国家级院士团队4个,高层次人才团队51个,累计引进各类功能性平台109个。

位于郫都区的成都现代工业港,聚集着28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四川金星清洁能源装备集团手握400多项专利技术,在氢气压缩机、油气地面处理撬装设备等领域拥有多项国际领先技术。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支撑。四年多来,川渝两省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以平台为载体,以产业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打破行政壁垒,破除机制障碍,以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经济合理布局,创新实施川渝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行动,合力打造国家战略产业备份基地。

重点推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川渝高竹新区、合广长协同发展示范区、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等10大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建设,持续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如,在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惠及川渝2万余户8.1万余人的万源到城口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工程项目主体工程完工;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55个重大项目纳入川渝共建重大项目清单,累计完成投资超250亿元;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总投资60亿元的时代长安项目建成投运……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具有川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川渝两地共同培育形成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4年迈上两个万亿级台阶。2023年,248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年内完成投资4138.4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120.1%。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方案)明确重点项目清单》,涉及重点项目593个、总投资约5.22万亿元。

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精准发力,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成势。川渝19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优化重组。西部首个国家实验室落地四川,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顺利揭牌,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建成投运,全国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揭牌运行,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启动建设,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正式建成,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通过国家验收,《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审议通过。

四年多来,川渝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800亿元;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万家;开展219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攻关项目;北斗三号基带芯片等49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就地就近转化;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持续产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文旅融合 擦亮川渝大“IP”

不久前,一则题为《“巴蜀同脉 文明同行”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方案》正式印发——川渝将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走廊的消息备受社会关注。

四川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川渝携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走廊是两地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务实举措,推动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示范价值的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走廊,将为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事实上,川渝山水相连,作为长江上游农耕文明的源头,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等,也是《规划纲要》提出的核心要义。

三星堆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蜿蜒蜀道翠云廊,古柏参天十万苍。近年来,川渝两地聚焦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强化文化、文物、文脉等资源综合利用和创新性转化,加快建设“六江”生态廊道,建立健全长江上游重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机制和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能酿出美酒的标准保护好长江上游水质等,不断强化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目前,重庆成都两地常住人口总量已超过5000万人,成都都市圈常住人口已达3006.4万人。巴山蜀水,处处呈现出融合共兴的万千气象。

南充市持续推进嘉陵江文化旅游联盟,建立涵盖川陕甘渝26个沿嘉陵江成员单位之间的旅游市场互惠机制,跨区域联动建设嘉陵江旅游风景道,大力推介“伟人故里·川陕苏区红色旅游线路”“雄奇古蜀道·神秘巴文化”等旅游线路,共建巴蜀文旅走廊如火如荼展开。

6月5日,记者在安岳石窟·卧佛院景区看到,翠绿的山峦连绵起伏,清澈的河水碧波荡漾,一栋栋风格各异的家庭旅馆坐落在青山绿水间,一处处历史遗迹将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和重庆市大足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巴适得很!”卧佛镇卧佛村村民吴国军满脸笑容地告诉记者,过去自己以捕鱼为生,居无定所,现在家门口摆小摊,“五一”假期就挣了近万元,相当于过去近半年的收入。村支书吴建谊说,去年全村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上亿元,人均年收入从七八千元增长到现在近2万元。

据介绍,川渝两地2020年启动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共同打造“资足常乐”文旅品牌。如今,联合出品的《镌刻千年的巴蜀印记》《我们的故事》被国家图书馆永久馆藏,大足石刻、安岳紫竹观音成功获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

来源:中国改革报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