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上午,南充市营山县星火镇自生村致林稻蛙种养基地,一辆辆特制的青蛙运输车辆满载后驶往成都、重庆和自贡等地。除了自生村的两百亩稻蛙种养基地,致林青蛙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川渝地区以技术入股等方式,已经发展稻蛙养殖基地3500余亩,面积为川渝地区最大。专合社负责人、92年的王桂林告诉记者,现在专合社不仅形成了从孵化、供苗到饲料、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条,也开始进入蛙油提炼等深加工领域。
模拟自然生长环境 打造生态养殖模式
自生村致林稻蛙种养基地,成片的白色网篷下,面积达200亩的整齐划一的青蛙养殖场里,工作人员将个体达到出售标准的青蛙网起来,装进框子里,其他受到惊吓的青蛙则躲进水里和稻株下。
稻蛙种养是个细致活路,王桂林告诉记者,基地选址要有充足和优质的水源,地势相对要高且平整,这样能避免水灾摧毁整个基地,也便于饲料和青蛙的运输,降低成本。
养蛙要尽量创造自然的生长环境。基地里一亩水田设置两个养殖池,每个养殖池的宽度一般为10米,长度一般在15米到35米之间。“宽度不能窄了,不然青蛙的生存空间会受限,但也不能太宽,不然投料就可能覆盖不到。”王桂林说,每个养殖池都有单独的细网将四周围起来,防止蛇和老鼠进入,上空则用网格较大的网子罩住,防止鸟类进入捕食青蛙。
每个养殖池里,水稻的种植密度一般控制在50厘米间距,“我们一般选择口感好的优质稻种,因为水质肥,每株水稻可长到碗口粗,大米都能卖到20元一斤。”王桂林还在青蛙的水生区域养了适量的水葫芦,为青蛙提供遮阴和栖息地。
养殖管护方面,致林稻蛙种养基地采用责任制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几个管理人员负责拌料等工作,而养殖池则由工人“分片包干”。这样将责任落实到人头上,既让工人熟悉了自己负责的区域,同时也便于管理。
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养殖基地规模达3500余亩
位于自生村的致林稻蛙种养基地建有蛙苗繁殖场,从种蛙选育到幼苗孵化,整个模式已经非常成熟。
基地拥有三个自身技术员,技术累积已长达7年。此外,基地跟西华师大生科院合作,已拥有青蛙养殖方面的专利4个。跟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及主要的畜禽饲料生产企业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打破了免疫增强剂这一技术瓶颈。
“现在疾病防控这一块,我们取得了突破,整个养殖环节的瓶颈基本全部突破。”王桂林告诉记者,由于形成了从种苗孵化+饲料+动保产品+养殖技术+统一销售整个完成的产业链条,现在致林稻蛙在业界名气也不小。“成渝两地的青蛙养殖户都是主动找上门来,我们提供蛙苗、饲料、动保产品以及全套养殖技术,还可以包销售。”
致林稻蛙还通过技术入股等方式,跟川渝两地的青蛙养殖基地达成合作,“现在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发展的青蛙养殖基地已经达到3500亩,在整个川渝地区面积是最大的。按照我们提供的技术,养护到位的话平均每亩的利润可到1万元。”王桂林说。
提炼蛙油 涉足青蛙深加工产业
王桂林告诉记者,业内提炼蛙油最开始采用的是东北林蛙,现在普通养殖青蛙的脂肪也可以用来提炼蛙油。“蛙油提炼原理简单,就是将青蛙脂肪进行熬炼,但要达到出口级别,对设备要求还是很高。蛙油可以用于保健品和化妆品等领域,目前风干的蛙油出口价能达到1000多元每斤。”
致林稻蛙分拣中心也开始建设,目前前期手续已经完成,届时分拣能力能达到2万斤每天,“分拣中心对青蛙按照大小等进行分类,然后按等级销售,能进一步提高销售额。”
王桂林还打算提高稻蛙养殖基地里水稻的种植比例,由现在的50%提升到80%,这样对青蛙产生的粪污处理能力更高,能提高水稻的产量同时,青蛙的个体也能长到更大,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值。
营山县也拟在全县范围内进一步扩大稻蛙养殖。据营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支持致林稻蛙在深加工方面发力外,县上也多次邀请王桂林对养殖户进行培训,并推广其养殖模式。
记者:杨汉国 易立权
来源:南充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