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渐渐远去,当龙泉山最后一颗水蜜桃离开大树母亲的怀抱,预示着这一季的水蜜桃丰收季就此划上句号。
作为著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成都市龙泉驿区目前种植水蜜桃约5.96万亩,年产量约7.2万吨。从北端的红旗村、同兴村,到中段的桃源村、花果村,再到南端的宝狮村、长松村,龙泉驿水蜜桃在起伏不断的龙泉山中沐着阳光、吹着山风、喝着雨露长大,长成了独具风味的一方佳果,走向全国各地,飞向海外市场。那么,每年逾7万吨的水蜜桃是如何种出来的?我们去龙泉山寻找答案。
果园航拍(方建萍 摄影)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等过段时间下雨了,要安排施一次底肥,为明年花芽分化打下基础。”虽然水蜜桃采收季已经结束,但在位于山泉镇的一家农业示范基地里,负责人谢仁斌却还在忙碌,查看采果后桃树的长势,安排下一轮管理工作。“这片地底子好,每年施不了多少肥。”有着30余年种植水蜜桃经验的谢仁斌说。
谢仁斌正在管理桃树(资料图)
“底子好”,源于龙泉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江国良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与龙泉驿水蜜桃结缘已有一二十年。以他扎根龙泉山多年的专业经验来看,龙泉驿能成为全国著名的水蜜桃产区,正是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
江国良(前)现场讲解龙泉驿水蜜桃情况
江国良介绍,龙泉驿属于亚热带气候,每年3至6月降雨相对较少、光照较强、温差较大且湿度也较大,在此气候条件下长出来的水蜜桃表皮水润诱人;而龙泉山的土壤主要以砂岩和页岩风化的紫色土为主,富含钾等微量元素,所以水蜜桃含糖量更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他表示,尤其是在6月20号之前成熟的水蜜桃,比长三角桃产区早半个月,比北方桃产区早一个月左右,在全国都非常具有竞争力。
不断精进的品种技术
底子好,还要品种好、技术好。龙泉驿正占据了这样的优势。位于成环路旁的“桃硅谷”基地,正是龙泉驿水蜜桃新品种与新技术成长的摇篮。
“桃硅谷”基地
从2015年起,在龙泉驿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区农业农村局与省农科院园艺所合作,建设现代标准化伏季水果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300余亩、良种繁育基地50余亩,年产果树苗木20万株,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四川省农科院园艺所等科研单位建立了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开展桃、枇杷等园艺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现代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研究。
“桃硅谷”基地里,新品种层出不穷
“通过十多年来的研究,获得杂交后代近万株,筛选培育出50余个有价值有潜力的株系。”四川省农科院园艺所所长陈栋介绍,目前在生产上选用了一批大面积运用的品种,比如早熟的黄肉桃,耐储运的霞脆,高甜的晚湖景,亩产实现2万元以上,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增收。早熟桃的春美、春蜜、早黄玉、红玉;中熟桃的霞晖8号、霞脆、黄肉蟠桃、白凤;晚熟桃的晚湖景、京艳(北京24号)、八月桃、晚白桃、黄肉蟠桃等众多新品种从这里诞生,在市场上表现优良,广受欢迎。
同时,示范推广适合本地的水蜜桃长枝修剪、生草覆盖、化肥农药减量控害等新技术,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区伏季水果栽培从传统粗放、低效技术向节本、增效、省力、省工、现代、集约、高效技术方向发展。
面向未来的思考创新
面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龙泉驿水蜜桃的“逐新”脚步从未停滞。“早熟、果大、耐储运。”陈栋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利用龙泉驿独特的生态环境条件,做好早熟品种的培育。打好时间差、提升果品品质,解决长途运输的问题,将是接下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同时,还要根据市场要求,做好特色化水蜜桃品种的开发,如黄肉型、蟠桃系列等,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要求。
陈栋专注龙泉驿水蜜桃研究多年
桃树品种更新换代中,重茬和土壤引起的黄化问题,是龙泉驿水蜜桃无法避开的一道难题。在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果技专家余国清看来,除了关心地上部的品种外,下一步更要关心地下部的砧木。因为龙泉山是传统的老的桃产区,部分桃园存在老化现象,需要重新改造,再植。而传统毛桃砧木抗重茬能力比较差,加之龙泉山土壤偏碱容易黄化,并不是更新换代的首选。
这样的技术攻关,已取得了可喜成绩。龙泉驿区2022年从国外引进GF677抗性砧木,经过三年技术攻关,突破了该砧木组培快繁技术瓶颈,实现工厂化育苗。去年已在龙泉山试种了1万多株该抗性砧木。余国清介绍,GF677不但能解决重茬和树叶黄化问题,长势还更快,能将原来约3年的改种周期缩短至一年半左右。
山间的桃林依然绿意葱茏,夏末秋初的风中,水蜜桃的甜香还在味蕾、记忆里萦绕,人们又开始期待,下一个水蜜桃季快快到来。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片
来源:龙泉驿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