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跨千年——写在凉山州7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摘帽脱贫的历史时刻

2020-11-18 10:17:4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诗侠

四川在线记者 王国平 王云 何勤华


大凉山绵延起伏,雅砻江、大渡河奔腾不息,在亘古岁月中见证着沧海桑田。

11月17日,四川省政府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美姑县7个国家级贫困县摘帽脱贫。至此,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实现脱贫目标。

历史在这里刷新。在中国西南的这片热土上,曾闪耀着红军长征的精神火种,也曾实现“一步跨千年”的社会变迁。如今,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这里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革。这,又是一次”一步跨千年“。

如果说,中国的脱贫攻坚战是一部伟大史诗,那么以凉山州脱贫攻坚为代表的四川实践,就是这部史诗中最厚重的华章。


这是四川儿女的时代答卷

清晨,阳光洒在在海拔1700米的狮子山半山台地上。这里,曾是凉山州昭觉县的阿土列尔村,因为通往山下的只有一道藤梯,得名“悬崖村”。

某色达体家在这台地上繁衍生活了五代人。5月13日清晨,51岁的某色达体早早起床,扫净火塘中尚有余温的灰烬,关上院门,离开百年老屋,和妻子一起走下2566级钢梯。65公里外,在昭觉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一座100平方米、设施齐全的新家正等着他们。


“悬崖村”连着中南海。

2017年3月8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在电视上看到有关“悬崖村”的报道,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


2020年5月12—14日,“悬崖村”的84户贫困户,陆续搬进位于县城附近的新家。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村民们用脚步丈量着岁月的变迁,浓缩了昭觉县决战脱贫攻坚的艰难。

大凉山连着中南海。


2018年2月11日,春节前夕,这是在凉山脱贫攻坚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这天清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山深处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此时,村民的房屋和院墙都是泥土垒成,冬日的寒风透过墙上的一道道裂缝,刮入屋内。

昭觉县是四川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步行走进村子,看望彝族群众。“我一直牵挂着彝族,大小凉山嘛,我一直想来这个地方。”总书记说。

一年后,2019年2月,三河村村民开始搬入新家。具有彝族传统民居特色的新房样式统一,黄墙灰瓦,四室一厅。新房里统一配备了床、沙发、电视柜等家具,还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和储物室。村里还新建了“村史馆”,贫困的历史成为其中的“藏品”。


上下齐心协力,2020年10月,昭觉全县贫困户22219户102357人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成为凉山州决战脱贫攻坚的生动注释。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70多年前,凉山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多种原因,直到脱贫攻坚战打响前夕,这里仍是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全州17个县市中11个民族聚居县均为深度贫困县,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7.5万人,2072个贫困村中就有1350个村的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

就在三河村彝族贫困户家中的火塘边,习近平指出,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这也是四川向党中央立下的军令状,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今年2月18日,凉山州木里、盐源、甘洛、雷波4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11月17日,省政府批准凉山州喜德、普格、越西、昭觉、金阳、布拖、美姑7县脱贫摘帽。至此,凉山州实现11个深度贫困县摘帽、1118个贫困村退出、4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四川,交上了一份脱贫攻坚的时代答卷。

这是脱贫攻坚的成功密码

7月,在海拔2100米的甘洛县蓼坪乡清水村,葱翠高山上的娃娃菜采收包装后,通过冷链车送到成都,登上飞机,开始摆上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餐桌;

10月,载着优质越西苹果的货车缓缓驶出现代农业产业园,也开始直奔粤港澳。

……

这样的场景,对大凉山人来说,曾经还难以想象。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不足、自然条件恶劣……这里几乎集合了所有的贫困因子,让脱贫攻坚的难度陡增。


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四川代表团讨论时指出,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牢记总书记嘱托,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综合帮扶凉山的34条支持政策和推动政策落实的16条工作措施,选派5700余名优秀干部驻点帮扶。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四川更是全面构建政策支持、资源倾斜、干部帮扶、责任分工等帮扶凉山脱贫攻坚体系。


打响“交通大会战”,格桑花开小康路。今年6月30日,随着凉山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村阿布洛哈村通车,凉山乡镇、建制村通畅率均为100%。大量优质的特色农产品沿着一条条通路,走出大凉山。

力推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挪穷窝”“改穷业”。对那些像悬崖村一样“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山村,全州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在这场史诗般的迁徙中,搬迁35.3万余人,其中集中安置26.3万人,占全州贫困人口的36%。


因地制宜兴产业,夯实脱贫奔康根基。11月13日,彝历新年前夕,凉山州美姑县洒库乡吾门村两委召开“花椒种植示范基地分红大会”,首次进行集体经济分红。园区带动,是凉山农业产业扶贫的关键一环,一大批省、州、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并取得实效。2019年,6.3万人入园务工,2.1万户贫困户入园分红。一个个产业园,已经成为一个个“扶贫车间”,一个个“就业工厂”。


移风易俗,开启新生活。在金阳县马依足社区彝族群众搬新居家中,“七件套”“五件套”,充满现代生活气息,洗衣机不仅洗掉了尘土污垢,也洗掉了陈旧落后的生活习惯。在喜德县阿吼村,一幢又一幢的彝寨新居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村民巴久木千2017年从山上搬下来后,主动扛起环境卫生整洁工作,不久前被村两委评为“文明新风奖”。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垫起凉山未来高度。从2016年春季学期起,凉山实行15年免费教育——全面免除3年幼儿教育保教费和3年普通高中学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全州还开办了3117个“一村一幼”幼教点。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对有可能返贫的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及时给予政策扶持,聚焦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确保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


老百姓常说:“播种什么就能收获什么”。如今,在大凉山里传唱着《大凉山上卡沙沙(彝语,谢谢的意思)》,倾诉彝家儿女对党和政府牵挂大凉山的感恩感激。

凉山“千年之变”的背后,蕴含着中国脱贫之路的成功密码。


这是跨步前行的壮美史诗

历史,只有离得足够远,才能一窥全貌;也只有走得足够近,才能感受力量。

作为四川来讲,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2012年底有农村贫困人口750万、占全国的7.6%,有贫困村11501个、约占全国的10%,主要集中在川东北秦巴山区、川南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川西北高原地区等四大片区。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四川儿女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在地处秦巴山区的巴中南江县正直镇长滩村,一条大路两侧种满红枫,村民的日子也像这红枫般越过越红火。近年来,这个大山深处的一个闭塞村庄建立七彩苗木培育示范基地,通过彩林产业推动文旅发展。2019年4月,南江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乌蒙山区的宜宾市屏山县,是今年2月31个退出的贫困县之一。2017年3月,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与屏山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两县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逐步摸索出较为完善的“山海模式”,2018年在全省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中被评为“好”等次第一位。


在川西北高原地区的甘孜贡嘎山村,是距贡嘎雪山最近的村落,也是甘孜最偏远的村之一。如今,这里已建通村路15公里,实现村组公路全部硬化。甘孜的乡镇、建制村通畅率已达100%。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眼全局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令”,亲自部署指挥这场重大战役。四川这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站在新的起点,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四川将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同时,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向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四川大地上的脱贫攻坚故事,如同一首首深情、厚重的乐章,共同汇聚成中国跨步前行的壮美史诗。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