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长的铁路石拱桥——王二溪大桥 67年未大修,至今运务仍繁忙

2019-07-19 06:42:51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7月17日拍摄的王二溪大桥。资阳市雁江区忠义镇政府供图

□本报记者 郭静雯

7月12日,资阳市雁江区忠义镇访弘村,一夜大雨后,天空放晴。镇党政办负责人徐继伟一大早就来到王二溪铁路桥,检查桥墩的安全状况。

这已经是7月以来资阳的第4次降雨,同比降水更多,雨量较大。距王二溪大桥百米处,就是沱江。江水上涨,可能漫上桥墩,影响其坚固性。徐继伟仔仔细细在20多个桥墩下绕了一大圈,又爬上桥梁:“没有发现裂缝,安全得很。”

这座建成于1952年的铁路石拱桥,徐继伟每每说起,都忍不住赞叹:“两次洪水、一次大地震,一点损伤都没有。即便与钢筋混凝土筑造的现代化大桥相比,也毫不逊色。”

邮票首个资阳元素

1950年,成渝铁路全线开工,3万多解放军和10万民工先后参与建设,铁路以每天超5000米的进度修建。

在这条沿江而建、联通成渝的铁路线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忠义镇,因古时航运繁忙,人称王二溪古镇。原本这里只是一个小的站点,但由于地处丘区,沟壑纵横,当时的建设者们需要在王二溪古镇上空修建一座铁路桥。

那时全国各地物资匮乏,修建王二溪大桥钢材不够,只能就地取材,用石材建造。但一般的石拱桥大多跨度短,且少有弯道,王二溪大桥半径382米、长达316米,且坡度达到7‰,这对桥梁的结构设计、承重能力等都是极大的考验。别说在当时的世界桥梁史上极其罕见,即使到了今天,这样的例子也屈指可数。

按照设计方案,王二溪大桥为22孔连拱桥,首末两孔和中间第八至十四孔系石拱,其余均为钢筋混凝土拱,各种料石片等石材占比超过9成,大大节约了材料费用。

黄绪友祖上三代都是王二溪古镇居民,今年85岁的他回忆起那段建设成渝铁路的峥嵘岁月,仍记忆犹新。“每天,工人们都到附近的乡镇找石头,用十几艘大船装运到镇上,再人工切割,抬到山上。”就这样,上千名工人住在街上,从早干到晚,干了整整2年,看着大桥一点点落成。

1952年,成渝铁路全线通车,沿线地区万人空巷。黄绪友和乡亲们登上火车,跨过王二溪大桥时,他们挥着手臂高声欢呼,为这座屹立在群山间的大桥赞叹。他说,“它就像一道彩虹。”自此,王二溪大桥成为成渝铁路全线最长的石拱桥。

为纪念这座桥的落成,1952年10月1日,王二溪大桥荣登中国邮政发行的《伟大的祖国(2组)》邮票,成为首个被印在邮票上的资阳元素。直到今天,王二溪大桥仍是全国最长的铁路石拱桥。

运行67年状况良好

1953年7月,全长505.1公里的成渝铁路正式交付运营,有力地带动了沿线经济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成渝铁路沿线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从通车前的183.2元提高到3218元。

王二溪古镇附近设有长沙埂站,此前该站为上下车站点,现已调整为列车调度和会车点。站长廖录强说,最多时每天有80趟列车往返成渝,经过王二溪铁路石拱桥。

当年的资阳老字号——临江寺豆瓣,就是沿着成渝铁路走向大江南北的。黄绪友还记得,三四十年前在王二溪,站台上总有人提着硬壳纸筒包装、红油透亮的临江寺豆瓣叫卖,南来北往的旅客将早已准备好的钱从车窗递出,银货两讫,好不热闹。

67年过去了,王二溪大桥历经两次洪水和汶川特大地震,仍安然无恙。“最凶的一次洪水淹没了沿江的所有房屋,水位线漫过桥墩好几米。”黄绪友说,大桥踩在水里,桥身上,满载着乘客和货物的火车呼啸而过,它就那么静静地矗立着。

据悉,当时的建造者们为适应四川盆地雨水多的天气状况,将桥梁全都铺上了防水层,这使它的寿命大大延长。除汶川特大地震后,为增加王二溪大桥的抗震能力,对桥墩进行过加固外,67年来,王二溪大桥未有过大检修。去年忠义镇发生洪水,水位漫上桥墩。今年降水增多,当地政府和铁路部门加强了对大桥的维护检修。到目前为止,桥梁的运行状况仍然良好。

如今,随着成渝高速、成渝高铁的开通,老成渝铁路的客流有所减少,但货运依然繁忙。廖录强说,每天仍有60余列火车从这座小镇上空的石桥驶过,载着矿产、建筑材料、农产品等奔向四面八方。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