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麻乡约:最早的民间运输行业 创立自清咸丰年间

2016-01-09 05:43:26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陈乐记者:邓经武

麻乡约,是清代末叶至民国期间西南规模最大的一个民间运输行业,经营客运、货运、送信三种业务。

旧时,四川境内的湖北麻城移民每年推选办事公正,讲守信义的人作代表回老家探亲、送信,这种人被称为“麻城乡约”。

四川最早的麻乡约,是清咸丰年间由纂江人陈洪义创立的,至1949年结束,延续近百年,影响甚大。

古代私信 专人递送

古代私人信件一般是自派专人递送,或者委托外出的朋友顺便捎带。地位较高的官员和社会名流,常常违规地借助政府邮传体系传递私人信件。

古人常用尺素、鱼书指代通讯邮递,传递者为“信使”或指代为“鸿雁”。非官方邮政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等的“养士”需要,有自己的邮传人员。汉代初期诸侯王曾经设立私人邮传,但迅即被取缔。魏晋时期商业发展引出“逆旅”、“邸店”等私家旅店和民间邮传事务,却遭受政府重税高压。唐代有民间“驿驴”邮传组织。明代商人开始正式经营“民信局”,这种民间邮传组织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已经发展到几千家。同时在沿海一带还出现专门办理对外邮政事务的“侨批局”。1834年英国在广州设立邮政局,西方列强在中国的邮传业“客邮”于此开始。

想念家乡 来往带信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四川纂江县号坊乡陈家坝的陈洪义创立麻乡约,至1949年行务结束,延续近一百年,影响甚大。因陈洪义热心公益事业,办事公正无私,加以脸上又有麻子,当时人尊之为麻乡约。后即以此为其企业名。

陈焕彪、翟宽的《简明集邮词典》解释道:“麻乡约”,西南各省出现的民信局,称为“麻乡约”。它是清代西南地区一家规模较大的民间邮交企业。麻乡约,是由纂江县陈洪义个人艰苦奋斗创立的运输汇兑行。相传清初湖北麻城孝感乡大批移民来川定居,因怀念乡里,每年推选人员回原籍探望乡亲,往返带送土产信件,由于担任送信送物的人办事负责,遵守信义,人民称之为“麻乡约”。麻表示麻城;乡约,是当时农村中负责调解纠纷的人员。

陈幼时家贫,二十岁左右在纂江、重庆间下苦力,以抬轿谋生,后在川黔道上当伕子。因他肯卖力,常为人义务挑东西;在同伙中又爱排难解纷,办事公正,垫钱垫米,亦所不惜,犹如乡约一般。陈后来声望日高逐渐成为封建把头,大约在咸丰二年(1852)组织起以“麻乡约”为名的运输行(当时又叫“脚店”)。

其实,相传在明代永乐年间,就有移民从这里迁往四川,由于思念故乡,相约每年推选同乡代表回乡几次,来往带送土特产和信件。久而久之,建立了固定组织麻乡约。它开了中国民间通信的先河。

乡约制度 四川盛行

中国的邮传业,在不同的时代,先后使用过驲、置、驿、传、信使、驿马、邮驿、驿传、传驿、馆驿等称谓。

清代严如煌的《三省山内风土杂谈》说:明末清初的战乱,对湖北地区造成严重灾难,涌入湖北西北地区的移民“北则取道西安、凤翔,东则取道商州、郧阳,西南则取道重庆、夔府、宜昌,扶老携幼,千百成群,到处络泽不绝。时有人记道:“湖湘之间,千里为墟,骚驰十余日,荆棘没人,漫不见行迹”。因此,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自身荒芜的问题急需解决,很难有余闲去四川填充人口空缺。

杜甫有诗记载在蜀中看到的景象:“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说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威阳,暮及陇山头。”《新唐书·元稹传》中说“役邮子万人,不胜其疲,稹奏罢之”。高适《燕歌行》诗云“校尉羽书飞瀚海”。

清代又将邮、驿合并,并发展了“县递”基层邮政,有驿、站、塘、台、所等不同地区的邮站称谓。晚清王朝设置“邮传部”后,中国近代邮政事业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明代,朝廷大力推行乡约制度,“嘉靖间,部檄天下,举行乡约,大抵增损王文成公之教。”

但是,用“麻”作为人称代指,在四川民间极为普遍。一般是由于所指代的对象患天花(出麻疹)的后遗症导致脸上凹凸坑洼而获得的绰号。

四川民间戏称某人为张麻子、李麻子,甚至直接戏呼对方为“麻子”,背后称呼某领导为“麻科长”“麻主任”等比比皆是,而不管对方是否脸上光鲜。这已经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犹如四川名菜“麻婆豆腐”的得名一样。这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语言的机趣、幽默或四川话所说的“涮坛子”。 邓经武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