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再“赔本赚吆喝” 航班延误险悄然下架或调整

2017-08-16 07:00:19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记者:卢薇

  □本报记者 卢薇

  “我的航班改了两次,两次都取消了。”近日,成都市民丁一粟对记者讲述自己7月末飞北京的经历,“我本想买份航班延误险来弥补一下时间上的损失,没想到也不顺利,找不到投保的入口了。”

  最近,气候多变,航班延误相对高发,按理说,也是航班延误险的销售旺季,然而不少客户发现,航延险产品或是已下架,或已悄然“变身”。这是为何?

  平台下架:航延险玩起“躲猫猫”

  “支付宝里的航班延误险现在在哪里买?”长期出差的成都市民邓华发现,以前放在醒目位置的航班延误险,现在找不到了,只在一些旅游保险产品中附带有航班延误责任。

  记者调查发现,不仅仅是支付宝,目前,多数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上的航延险悄然生变:要么产品下架,要么与意外险“捆绑”销售,要么下调理赔金额、变更理赔规则等。

  永安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微信公众号“延误险”,其延误险的购买页面显示“系统维护中,稍后开放”。

  携程网保险频道也几乎没有单独售卖的航延险,而是把航延险打包在旅行保险中销售,产品价格为25元-45元,3小时或4小时以上延误起赔,几乎所有的产品在理赔时均需出具承运人延误证明原件等材料,并且航班取消不能获得赔付。

  如平安携程境内长线保险,售价39元,4小时以上一次性赔付200元;另外一款美亚“畅游神州”境内旅行保障,售价30元,每延误5小时可获赔偿300元,最高赔付600元。邓华回忆:“今年1月,我在携程上买的航班延误险还是每份20元,航班抵达目的地延误超3小时及以上赔300元。”

  险企喊亏:赔付率和渠道费高

  “最近很多保险公司下架航班延误险产品或者进行调整,最为直接的原因是保险公司所面临的赔付远远高于收到的保费。”在业内专家看来,纯粹的延误险并不好做,“不少客户已经把航延险当作一种福利,有些甚至专门研究各种产品组合。”

  此前,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家银行都有信用卡专属权益赠送的航空意外险和航空延误险,个别银行延误2小时即可获赔500元。同时,客户还可在不同的保险机构投保。

  “信用卡+保险公司产品”的组合就曾让丁一粟“因祸得福”。今年初他乘坐的一次航班延误了4小时以上,最终他获得了近千元理赔收益,包括由中国银行白金卡赔付的500元、众安保险赔付的198元、平安保险赔付的200元,几乎全额覆盖机票价格。

  “航延险发展10余年来,一些保险公司曾希望借其搜集客户大数据或引导客户消费其他险种,但如今,这个梦想已基本被现实打败。”业内人士透露,除了赔付过高,渠道费贵也是航班延误险下架的原因。一家小型财险公司相关人士透露,今年曾打算试水该业务,不过调研后发现,航班延误险手续费较高,有些代销平台甚至要从中抽取70个点的佣金,“评估下来要亏本,最后就放弃了。”

  寻找出路:场景险还需灵活设计

  “保险最能发挥作用的是低概率、损失大的事件。对于这种把单一风险放大的碎片化产品,监管层应该进行规范。”一位本土研究人士表示。

  今年7月,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财产保险公司备案产品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拟对存在创新不规范、炒作概念和制造噱头、保障功能弱化等问题进行整顿。

  “目前来说,原本的航延险存在设计偏离保险本源、炒作概念和制造噱头等问题。”上述研究人士表示,而作为一种典型的场景险产品,能否结合场景进行创新设计,成为这一险种生存还是消亡的关键。

  已有公司开始了新的尝试。众安保险近日推出了一款基于微信小程序位置服务的延误险——机场延误险。与传统延误险最大的区别在于,机场延误险无须提前24小时购买,当消费者到达机场发现航班即将延误,只要是在航班计划起飞前15分钟均可投保,并且“1分钟即赔”——延误1分钟也可以拿红包,每延误30分钟赔付10元,最高可赔付120元。

  泰康在线旗下的航延险理赔时间则分为2小时延误、3小时延误和阶梯延误。其中,“阶梯延误险”与众安的“1分钟即赔”售价相似,为20元。保障方式是延误1小时赔付8元,延误2小时赔付88元,延误3小时赔付188元,延误4小时赔付388元。

  有专家认为,互联网保险比较灵活,实现了浮动费率,根据不同航线、不同季节,调节航延险的价格或是赔付条件,可以对冲航班延误高发季节的风险,降低全年的赔付率,争取做到盈亏平衡。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