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探乌干达:四川"庄稼汉"如何在东非高原上创造农业奇迹

2017-08-08 07:15:14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记者:王飞

园区内矗立的形象展示牌。

第二步

复制

将资金、技术和生产理念带到乌干达,园区带动当地种植上万亩水稻,解决近万人就业

7月19日,在卢卡亚园区,3万平方米的水泥地面上,20多位员工正在晾晒刚收获的稻谷。“我们现在每天要收获15吨稻谷,生产大米10吨。”看着金灿灿的谷子,李晓华脸上掩饰不住笑容。

李晓华是达州人,已是第三次在乌干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从最早在肯尼亚批发牛仔裤,到转战乌干达从事农业;从以前自己“单干”,到如今成为卢卡亚园区负责人,近5年的时间,李晓华切身感受到资金和技术给当地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乌干达有很好的土地、适宜的气候和大量的劳动力,但是当地耕作方式粗放,耕作水平不高,粮食产量低下。”李晓华说,以前当地每亩水稻收成只有150公斤,甚至更低,如今每亩稻谷的产量达到500—600公斤,提高近3倍。

记者看到,在卢卡亚园区5746亩土地上,平地机、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在不同区域开展作业。“由于乌干达气候特殊,园区里可以天天种、天天收。”李晓华说,这一独特的耕作现象被他们称为“轮作”“轮收”。

“粮食收成好,全靠技术。”联合国粮农组织框架下的中国-乌干达农业南南合作项目专家吴志平说,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建成后,专家组成员从土壤结构、良种选育、机械运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确定了适应当地实际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我们有自己的专家团队,还培训当地的‘土专家’,让他们长期为乌干达的农业生产服务。”吴志平说,科虹公司已经制定人才培训计划,将依托乌干达孔子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培训50人的经营管理人才和400人的农技骨干队伍。

在卢韦罗园区,记者看到,现代化畜禽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农产品仓储物流区和综合管理服务区正在有序建设。园区采用“企业+农户”模式,企业为农民提供良种、农资及免费技术服务,同时按照契约收购农产品,从而与园区周边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以核心园区为龙头,梯次辐射带动当地农业发展的局面。目前,园区已带动当地种植1.2万亩水稻,解决了近万人的就业。

“四川农业企业在乌干达的投资很受欢迎,这个项目有助于解决我们的粮食安全问题,带来了新的水稻品种。”在呈现丰收景象的稻田边,乌干达农业部官员很开心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