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 这绿色的回音

2017-10-12 06:57:17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7月13日,遂宁市灵泉寺风景区内四处见绿,呈现出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和谐景象。刘昌松 摄(视觉四川)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生态文明是“五位一体”的重要部分。

在四川48.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数人为把“生态优先”理念落到实处而殚精竭虑。五年来,他们有的扎根深山老林,守护一片绿色;有的坚守治沙前线,播撒希望的种子;有的勇敢走出绿色考核的第一步……

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他们对过去五年有哪些感受?对未来又有怎样的期待?记者近日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的心声。

坚守大草原 他们给沙丘披上“绿装”

□本报记者 徐中成

时间

10月10日

地点

若尔盖县麦溪乡黑河村

人物

阿坝州若尔盖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高级工程师蒙嘉文

背景流动沙丘扩展速度快,是若尔盖县治沙最难啃的“硬骨头”。蒙嘉文和同事们不断探索综合性治沙方法,在高山柳下混合种植披碱草等植物固沙,并进行围栏禁牧和管护,已累计有效治理各类沙化土地1.7万公顷。

10月10日,太阳冒出来时,若尔盖县降了一夜的雪终于化为冰水。当天上午,蒙嘉文和同事迎着寒风,前往近100公里外的唐克镇索藏村,查看今年5月治理的100多公顷沙丘情况。

围绕这片高寒沙地的沙化和治理,蒙嘉文已奋斗了20多年。全县16个乡(镇、场)的1441个沙化地块都去过,别人叫他治沙“活地图”。

若尔盖县草原沙化面积约8.8万公顷,虽然大多数像牛皮癣镶嵌在草原中,但危害性极大。通过长时间探索,蒙嘉文和同事们总结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露沙地等4个沙地类型的治理模式。

蒙嘉文说,刚开始,他们仅是种草、种药材、用秸秆固沙,但单纯营造固沙林带,效果并不明显,大风一吹就没了。后来,他们找到了萌发率高、适合沙地生长的固沙利器——高山柳,用它当沙障,再借助牛羊粪,按7: 3的比例,在柳树下混合种植多年生的披碱草、老芒麦和一年生的燕麦、黑麦草。同时,进行围栏禁牧和管护,以此阻风固沙、恢复植被。采用这种综合治理方式后,沙移现象减小,逐渐转化为半固定沙地,植被盖度有所增加,治理效果明显。经省科技厅鉴定,该方法的技术路线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记者在麦溪乡黑河村一处治沙点看到,几座沙丘已变了模样,高山柳一丛丛生了根,沙地逐渐被牧草覆盖。治沙成效让牧民添了信心,麦溪乡嘎沙村成立了种草治沙牧民协会,村民不但主动参与治沙,还自发把牛羊粪背到治理区改善植被。

【寄语十九大】

治理不及时有效,沙化就会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若尔盖正处于沙化形成初期,现在是治理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时期。

治沙是一场拉锯战,需要不断探索新办法。为避免只使用高山柳单一品种,我们正在尝试用一种叫“三颗针”的植物来固沙。希望通过不断创新治沙技术,延缓草原沙化速度,让沙丘都披上“绿装”,让草原永葆绿色生机。

1234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