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时光|绘幅“图”许自己一个美好未来

2017-10-23 06:07:31来源:四川日报编辑:刘波

  10月21日,市民在眉山农业嘉年华参观。眉山农业嘉年华于9月29日在彭山区公义镇建成开园,展示各类农业种植品种、栽培模式和先进技术。姚永亮摄(视觉四川)

  10月20日,由四川省华蓥市溪口镇和重庆市合川区三汇镇联合组建的十九大报告宣传团,来到三汇镇响水村向群众宣传十九大报告。 黄友国摄(视觉四川)

  10月20日,在绵竹市文化馆展厅,学生在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现场观看展品“机械韵律”。王平摄(视觉四川)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十九大报告发出的最强音,将一张幸福画卷在百姓眼前铺展开来。

  每个人心中,都有美好未来的图景。“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十九大报告从教育、就业收入、社保、脱贫攻坚、医疗等方面,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了全面部署安排。报告描绘的画卷,让我们感受到各项民生工程的加速和幸福感的提升,“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报告引领我们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这幅画卷让人心潮澎湃,心生激情,豪情满怀。这幅画卷,需要全省上下同心同德,共同绘就。从现在开始,我们更需要在各自岗位上加倍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如此,才能实现为自己许下的美好未来。

  强 教 育

  民族地区孩子有了新盼头

  采访人物 甘孜州色达县教育体育局局长陈虎

  基层愿景 孩子们能进入职业学校或考上大学,掌握一门技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本报记者阳帆

  “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拍手。”10月19日,甘孜州色达县阳光明媚,县教育体育局局长陈虎来到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亚龙乡幼儿园时,教师洛让卓玛正带着14名孩子做游戏,幼儿园里不时传出欢笑声。“如今,县上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读幼儿园。”洛让卓玛告诉记者。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对我们民族地区来说好处多多,这让我们民族地区的孩子有了新盼头。”陈虎兴奋地说。

  报告提出,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就在几天前,我省又有31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其中就包括色达县。至此,我省共有126个县(市、区)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按规划实现了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仔细读报告,陈虎和同事们对教育发展充满憧憬。“基础教育办好了,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读书给家庭带来的改变,送娃娃读书的热情很高,都希望娃娃能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报告提出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应了时代变化,回应了民众期盼。”

  陈虎说,可以想象,到2020年家长和孩子们更开心,有更多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孩子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希望能进入职业学校或者考上大学,掌握一门技能,帮助家庭致富奔康,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也更开心,色达县肯定能走出更多大学生,学生的未来定能像高原的阳光一样明媚。”

  尚 法 治

  更多人遇事先找法

  采访人物 绵阳市法律援助中心援助律师任亮

  基层愿景 更多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本报记者吴忧

  10月20日上班时,绵阳市法律援助中心援助律师任亮捧着笔记本,一边走一边看。笔记本记的都是这两天的“干货”,从十九大报告解读里,他把与法治有关的内容摘抄了下来。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深入人心,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成了更多人的选择。”任亮说,前来咨询的群众越来越多。

  四川每年有上千万人在外务工,农民工讨薪、工伤等案件一直是法律援助的重点。

  任亮长期驻守绵阳市法律援助中心党员示范岗。10月20日刚坐下,进城务工的刘师傅就来咨询:在工地受伤,他被鉴定为工伤八级,但用工方一直未出面处理此事,该如何解决?任亮给刘师傅两个意见,一是全面收集证据材料,提起仲裁;二是积极联系用工方协商处理。任亮写下要点递给刘师傅,并安慰他说:“别担心,有事就给我打电话,法律工作者会为你撑腰。”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任亮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更多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努力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报告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被明确为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让我们法律服务工作者动力十足、信心满满。”任亮说,省委鲜明提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他坚信,将来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一定会不断巩固。

  引 人 才

  农村发展还得多靠年轻人

  采访人物 泸州市合江县虎头镇五亩村第一书记杨耿

  基层愿景 五亩村通过建好基础设施、发展荔枝产业等,吸引见过世面的年轻人回村发展,助力全村脱贫摘帽

  □本报记者袁婧

  10月21日,星期六,泸州市合江县虎头镇五亩村第一书记杨耿没有回家,呆在村上,“有几户贫困户的自来水管不通水,我去看看什么原因。”身为五亩村的第一书记,杨耿已把这儿当成第二个家。

  “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杨耿感受到十九大报告对基层干部的肯定和激励。2015年7月从泸州市纪委选派到五亩村,他就暗下决心:“不脱贫不走人!”

  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杨耿深有体会:“和老百姓打交道,帮他们做成一件事,那种荣誉感和幸福感是在机关体会不到的。”

  五亩村有70户贫困户,去年脱贫11户,今年力争脱贫52户。过去两年,全村11个组实现了“组组通公路”目标。在强化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后,杨耿没忘记通过发展产业给脱贫注入新动力。

  杨耿告诉记者,他已勾画出五亩村未来五年的发展图景。“合江最有名的是荔枝。”杨耿说,五亩村的500亩荔枝园雏形已现,农民可在荔枝园务工挣钱,还能接受免费技术培训,“2019年挂果,2023年就能实现丰产了。”

  联想到五亩村未来的发展,原定两年的任期,杨耿主动申请延期,“不能在脱贫关键时刻走人!”他还有其他考虑:要吸引见过世面的年轻人回村来。只有建好基础设施、搞好产业发展,年轻人才愿意回来,人才才会源源不断往基层一线流动、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才能竞相迸发、聪明才智才能充分涌流。

  扩 就 业

  汶川绣娘在家门口挣钱

  采访人物 汶川县银杏乡羌绣产业基地负责人王小蓉

  基层愿景 把羌绣产品卖到更多国家去,带动更多妇女学习羌绣技能,实现自我发展

  □本报记者李丹

  10月20日,汶川县银杏乡羌绣产业基地2楼培训室里,羌绣基地负责人王小蓉来回走动,不时给参加培训的绣娘们指点一些新的针法和配色。“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说起十九大报告,王小蓉一脸兴奋,“报告说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话,有党的领导和好政策,老百姓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为了帮扶“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不能离家打工的留守女性,2011年,集羌绣生产、培训、文化展示、体验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汶川银杏乡羌绣产业基地成立。近年来,该基地先后培训初级绣娘1000余人次、中高级绣娘50余名,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的运作模式,绣娘的月收入2000元至4000元不等。

  “十九大报告提到,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这让基地的绣娘们备受鼓舞、满怀期待。”王小蓉说,姐妹们培训之余,经常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未来发展,“大家都说,女性只有自立自强,通过劳动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作为带头人,王小蓉信心满满地规划起基地的2020年发展图景,“开发更多融合传统的、现代的、时尚的、大众的新产品,把羌绣产品卖到更多国家去,让更多当地妇女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并带动更多妇女同胞来学习技能,让每个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

  促 创 新

  用心血管新材料造福患者

  采访人物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黄楠

  基层愿景 未来五年推动第二代血管支架上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本报记者寇敏芳

  “现在科研氛围这么好,没突破对不起国家。”学习十九大报告,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黄楠忍不住对青年科研人员叮嘱几句。

  10月22日是周末,黄楠依然来到实验室,因为最新研制的第二代可降解血管支架正处于动物试验关键阶段。这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一代支架,能使病变血管再生。

  黄楠是国内最早开展心血管生物材料研究的学者之一。上世纪90年代,因科研经费有限,黄楠抽自己的血做实验,3年下来抽掉2400毫升血液,几乎是一个人血液总量的三分之二。

  如今,黄楠团队不再为科研经费发愁,一系列鼓励科研的政策加速了研发进程。“我们赶上了中国科技事业大发展的跃升期,科技工作者有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展望未来五年,黄楠最大的梦想是推动第二代血管支架上市,“从实验室到临床再到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难、周期长,很多新药死在转化路上。”

  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我对未来充满信心!”黄楠说,科技成果转化会越来越顺利,中国科研成果将会转化为世界上的“爆款”产品。

  今年,黄楠的科研计划里增加了可降解骨螺钉、骨夹板等内容。他希望未来五年这些项目有关键突破,成为世界一流。曾经,研究两代血管支架,黄楠用了20年,他从中年到了老年,“我想在项目中培养更多年轻人。我们这代人虽老了,但科技创新是不老的春天。”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