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举行的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2014-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请会议审议。其中提出的四川城镇化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要建成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经济中心、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国际知名的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目的地,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总体目标。据悉,《规划》经过此次常委会审议后,将进行修改完善,并按程序报国务院批准。
总体布局:
一轴三带、四群一区
《规划》共十三章189条。根据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到2030年,四川常住人口规模有望达到90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将达8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万元,农村居民纯收入达3万元。
省域空间布局方面,《规划》对全省生态保护、产业布局、城镇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事业在空间上的布局进行了统筹安排,提出了“一轴三带、四群一区”的总体布局结构。其中,“一轴”即成渝城镇发展轴,“三带”为成绵乐城镇发展带、沿长江城镇发展带和达南内宜城镇发展带,“四群”包括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和攀西城市群,“一区”即川西生态经济区。
根据发展目标,成都平原城市群到2030年总人口将达4100万-4300万人,城镇人口2900万-3100万人,城镇化率72%左右。其中还提出,要严控成都主城区人口规模在1450万人以下,促进城市功能转型提升,同时,建设成都大都市圈,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龙泉以东丘陵地区加快发展,缓解平原地区压力。
省域城镇体系建设方面,拟确定成都为国家中心城市,绵阳、南充、泸州等8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德阳、内江、遂宁等12个地区性中心城市,以及都江堰、彭州等44个重点县(市)和91个一般县(市)的中心城市等级体系。
加强川渝合作
构建国家经济发展“第四极”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方面,《规划》提出以成都为核心,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及西南国际运输通道,构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的目标和措施,为优化全省城镇化发展格局提供支撑。
空间开发管制方面,特别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等 15 类需要控制的地区,以及重要生态敏感地区、风貌保护区和区域性基础设施通道等区域提出了相应的管控要求。
《规划》还对省际协调要求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提出加强川渝合作,构建国家经济发展“第四极”,与陕、甘、滇、黔等省加强通道建设与经济合作,与青、藏等省份加强生态和文化保护合作的思路和举措。成都商报记者 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