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蓬溪人张问陶:断案高手,诗书画三绝

2017-04-08 06:07:30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顾强记者:黄勇

张问陶画像。

张问陶画作《四喜图》。

读者推荐13

张问陶

张 问 陶(1764-1814),字仲冶,一字柳门,号船山、蜀山老猿,清代遂宁县黑柏沟人。杰出的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撰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元明清“蜀中诗人之冠”。

近日,遂宁文史专家胡传淮向“推荐你心中的四川历史名人”活动推荐了他心中的四川历史名人——张问陶。张问陶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感到陌生,但如果说张船山,估计大家就有印象了;遂宁市船山区就是因他而得名。

张 问 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清朝遂宁县黑柏沟(今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不仅是一个被称为“大清神断”的官员,更是诗人、诗论家、书画家,与袁枚、赵翼合称为清朝“性灵派三大家”,位居清朝“蜀中三才子”(张问陶、彭端淑、李调元)之首,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元明清“蜀中诗人之冠”。这样的评价和荣誉,张问陶是怎么得到的呢?

少年才华超凡

人生经历坎坷曲折

张问陶的父亲张顾鉴,举人出身,官至开化府(今云南文山州)知府。

张顾鉴在文学上也很厉害,与著名诗人袁枚是少年诗友,有人把他比作白居易和陆游。

张顾鉴一生辗转在各地为官,家人也跟着跑来跑去。他在山东馆陶县(治所在今山东冠县馆陶镇)任知县时,张问陶出生了。

张问陶自幼受到家庭熏陶,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发奋读书。他饱览群书,博研名画,勤学苦练,小小年纪展露出超凡的才华。

15岁时,张问陶写了《壮志》一诗,其中写道:“咄嗟少年子,如彼玉在璞。光气未腾天,魍魉抱之哭。”俗话说,莫欺少年穷,15岁的张问陶,已经气概不凡。

可惜,好景不长。张顾鉴在开化府任上时,因在荆门任上对一个案子重案轻判受到牵连被革职。受此影响,张家家财因赔偿而耗尽,一家人生活无着,经常“数日不举火”。

即使如此,张问陶仍顽强地坚持学习,“布衣不合饥寒死,一寸雄心敌万夫。”

张问陶受到的打击接踵而来。

乾隆49年(1784),20岁的张问陶,与涪陵人周兴岱(乾隆帝重臣、嘉庆帝老师周煌的儿子)的大女儿结婚。

第二年,周氏病逝,生下的女儿也夭折了。张问陶甚至一度到了“仅求衣食亦无缘”的地步。

这年秋天,张问陶和哥哥张问安去成都参加乡试。

因张问陶写的“性灵”诗歌太有名气,被无数人手抄传阅,成都盐茶道林儁(后出任四川布政使)把女儿林韵徵嫁给了他。

乾隆53年(1788),张问陶赴京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两年后,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在翰林院的同事中,当时已是名士的石韫玉、洪亮吉等人与张问陶交往密切。

出任莱州知府

审理案件被称神断

嘉庆10年(1805),张问陶出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张问陶性格直率,当了御史后,更是锋芒毕露。

据说他曾一口气连上3道奏疏,第一个弹劾朝中的六部、九卿,第二个弹劾各省总督、巡抚,第三个弹劾漕运和盐政,几乎把全国的达官贵人都告完了。

有朋友劝他说:“你就不怕把朝廷的官员们都惹恼吗?”他笑着说:“我弹劾的是他们做得不对的事情,不是他们本人。他们如果想成为一代名臣,就应该感激我。如果有人没有这种想法,我把他的身份抬得这样高,他惭愧还来不及,哪里还会怨恨我?”

嘉庆15年(1810),张问陶出任山东莱州府知府。赴任后,他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深入莱州辖下的7个县了解民情,清理积案。

张问陶审理案件灵活多变,不徇情枉法,深得民心。断案的判词,简切透辟,被人称为“神断”,与包拯、狄仁杰相提并论。至今,莱州民间仍流传着他审案的故事。

有个叫陶文凤的人,因垂涎弟媳丁氏的美貌,屡次调戏都没得手。一天,他的弟弟到外地办事未归,陶文凤持刀翻进丁氏房中。丁氏是个聪明的女人,假装应允,让陶文凤放松了警惕。然后,丁氏趁机拿刀杀死了陶文凤。

按照当时的法律,丁氏把人杀死,是要受到惩罚的。张问陶问清案情经过后,不但没有判丁氏有罪,反而在判决中对丁氏大加赞扬。

张问陶还断过一个非常好玩的案子。

一个少女夏天在房中洗澡,邻居李大根爬墙偷窥,被少女的父亲逮个正着,扭送到官府。

案子本身不复杂,按当时的惯例,李大根少不了要吃顿板子还要被罚款。但张问陶没有打李大根的屁股,也没罚他的款,更没把他抓进监牢关几天,而是罚他把少女的洗澡水喝下去。

1934年,上海中央书店出版了襟霞阁主编纂、秋痕廔楼主校阅的《张船山判牍》一书,盛赞张问陶:“其所著判牍批词,均斐然成章,为后世称诵。盖循吏而兼儒林也。”《张船山判牍》收集了40个案例,既有家长里短的民事纠纷案件,如夫妇失和、兄弟互殴、争夺遗产、一女两嫁等,又有杀人放火的刑事案件,如报仇杀人、因谑致命、新娘杀人等。

遂宁张氏家族

明清两朝官宦世家

在胡传淮看来,清朝时的遂宁县黑柏沟(今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张氏家族,是名副其实的“蜀中第一家”。

清朝遂宁人进入乡贤祠的有8个人,张氏家族就有7人。其中的佼佼者,是被称为清朝“第一清官”的张鹏翮和他的玄孙张问陶。

明朝洪武2年(1369),原籍在湖广麻城孝感乡白獭河绿柳村(今湖北麻城市龙池桥街道白塔河村)的张万,入川定居在遂宁县黑柏沟。

张氏家族通过耕读传家,从张万的孙子那一辈起,开始走向仕途。

张万的玄孙张睿,把女儿嫁给后来官至工部尚书的同乡黄珂,生下女儿黄峨。黄峨是明朝著名的女文学家,位列“蜀中四大才女”(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峨)之一,她的丈夫是杨慎(杨升庵)。

张万的第八世孙张烺,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康熙52年(1713),60岁的康熙帝举办千叟宴,87岁的张烺收到了康熙帝的请柬。

张烺写有《烬余录》《松龄老人笔记》等书,《烬余录》被称为“写给康熙帝看的书”。如今研究明末清初四川历史,《烬余录》与《蜀碧》等书,都是重要的参考文献。他还捐资修复成都万里桥。

张烺的大儿子叫张鹏翮。康熙9年(1670),22岁的张鹏翮参加会试、殿试,考中进士,成为当年年龄最小的进士,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张鹏翮在55年的宦海生涯中,不仅有丰富的地方官经历,也有中央要员经历,做过两江、河道总督,刑部、户部、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还出使过俄罗斯。

康熙帝夸奖张鹏翮说:“天下廉吏无出其右。”雍正帝赞誉他为“卓然一代之完人”。

张鹏翮和狄仁杰、姚崇、包拯、况钟、于谦、海瑞、于成龙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8个清官。《清史稿》有传。

张鹏翮去世40年后,他的玄孙张问陶出世。

胡传淮说,张问陶出身在这样的一个官宦世家、诗书之家、礼仪之家,后来取得的成就是有家族渊源的。

厌倦官场辞职

流寓苏州因病去世

尽管张问陶在当地很受百姓拥护,但他与上级巡抚的关系处得并不好。

莱州下辖的两个县农业减产、5个县遭严重水灾。张问陶向山东巡抚为民请命,请求减免、缓交税租,发放积谷,赈济饥民。但巡抚没有同意。

张问陶为此郁郁不乐,第二年患上了病,心生去意。嘉庆17年(1812),张问陶打辞职报告,以病辞官,并发誓:“绝口不谈官里事,头衔重整旧诗狂。”

他在《平度昌邑道中感事》中写道:“天意苍茫地苦贫,救荒无策愧临民。辞官也作飘零计,忏尔流亡一郡人。”

离开莱州前,他把家里历年的积蓄拿出来,买了700石谷子赈济饥民。

这时的张问陶,有3个女儿,都未成年。为了赈灾,他全然没有考虑一家人今后如何生存的问题。

受朋友邀请,张问陶带着一家老小前往江南。走到苏州时,张问陶病情加重,租了一套房子寓居养病,自号“药庵退守”。

张问陶一家的寓所位于苏州山塘街青山桥附近,靠近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祠堂,遂名为“乐天天随邻屋”。他在《题乐天天随邻屋》诗中写道:“凭栏早醒繁华梦,点笔难删讽喻诗。”

嘉庆19年3月初四(1814年4月23日),51岁的张问陶在苏州寓所病逝。

古人非常注重落叶归根,尤其是客死他乡的,一定要想方设法把灵柩弄回老家安葬。张问陶本来就家境困顿,他死后,家里根本拿不出钱来扶其灵柩回乡,只得寄殡在苏州光福镇的玄墓山。

一年后,因得到张问陶生前好友的资助,家人才把张问陶的灵柩归葬故乡两河口祖茔。1959年,张问陶墓被掘毁。2014年,得到修复。

倡导性灵诗学

书像米芾画似徐渭

张问陶一生,除按惯例考科举进仕途为官外,他还致力于诗、书、画,造诣精深,被称为“三绝奇才”。

胡传淮认为,张问陶一生写诗5000多首,今存3500多首。说他是乾嘉诗坛泰斗、清中叶诗冠、300年来第一人,是毫不夸张的。

张问陶去世后,他的好友石韫玉将他所撰的《船山诗草》20卷刊刻行世。

石韫玉在《刻船山诗草成书后》中说:“留侯慕道辞官蚤,贾岛能诗当佛看。”正是因为石韫玉的及时刊刻,使得张问陶的诗作得以基本完整留存至今。

在诗学主张上,张问陶认为诗歌应写性情,有个性,强调独创,反对摹拟:“文章体制本天生,祗让通才有性情。模宋规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须争。”

张问陶承认,写诗这事儿,还是要讲究灵性的,也就是诗人的诗才。

诗人有灵性的表现之一,是创作灵感:“凭空何处造情文,还仗灵光助几分。奇句忽来魂魄动,真如天上落将军。”灵感是自然产生的,不可强求,“诗为无心如拾得。”

张问陶一再标举性灵,这与前辈袁枚“独抒性灵”的学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袁枚“独抒性灵”的核心要点,是强调创作主体应具真情、个性、诗才的主观因素,张问陶的性灵理论与此相通,又有补充与发展。

张问陶的书法像米芾,险劲放野,别具一格。

他的画,集明朝四大画家(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的技艺精华,挥笔自如、线条流畅,工笔精湛、韵味宏厚,技艺一绝、别具风格。画面清爽,工笔水墨相间,图纹转折如行云流水,图文并茂。

他的绘画风格类似徐渭,不经意处,皆有天然。他擅长画猿、马、鹰、鸟等,其中墨猴画技尤其精湛,为此曾自号“蜀山老猿”。

张问陶有多牛

看看朋友圈的评价

张问陶交往广泛,朋友圈都是一群大咖。从朋友圈对张问陶的评价,我们可以窥见张问陶是个有多“牛”的人。

乾隆诗坛盟主、性灵派主将袁枚,年轻时与张问陶的老爸张顾鉴是诗友。张顾鉴出事后,两人中断了往来。

袁枚到了晚年,在与名士洪亮吉的书信往来中,发现“旷代逸才,目无余子”的洪亮吉多次提到一个叫张问陶的人。

洪亮吉对张问陶敬佩得不得了,说他的诗才“为长安第一”。在《题张同年问陶诗卷》中说:“我狂可百樽,君捷亦千首。谪仙和仲并庶几,若说今人已无偶。”洪亮吉认为,张问陶可以与李白、苏轼媲美,乾嘉诗坛的所有诗人,无人能及。

袁枚还说:“吾年近八十,可以死;所以不死者,以足下(洪亮吉)所云张君诗犹未见耳!”

袁枚由此与张问陶神交,书信往来不断。袁枚惊喜地发现,这个张问陶居然是当年诗友张顾鉴的儿子。

张问陶谦虚好学的态度,让袁枚很高兴,“以执事(张问陶)倚天拔地之才,肯如此撝谦,亦是八十衰翁生平第一知己。”

80岁的老翁袁枚,把年轻的张问陶视为生平第一知己。由此可见,张问陶的才气是多么的让人感到震撼。

与张问陶同时代的著名学者吴锡麒,在《哭张船山》中写道:“如此惊才仅中寿,问天何苦更生才?”

另一诗人朱文治在《书船山纪年诗后》说:“随园毕竟耽游戏,不及东川老史臣。”认为张问陶的诗歌,甚至超过了在创作上有游戏嫌疑的袁枚。

张问陶的诗名还传到了国外,比如日本、朝鲜。日本嘉永元年(清道光28年,1848年)的和刻本《张船山诗草》,全套7册,16开,线装书,刻印精美,是日本所见的早期张问陶诗刻本。

乾隆60年(1795),朝鲜文学家朴齐家在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那里,看到了一卷张问陶的诗,爱不释手。

朴齐家给张问陶写去一首诗:“曾闻世有文昌在,更道人间草圣传。珍重鸡林高纸价,新诗愿购若干篇。”把张问陶比作文昌,这评价实在太高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黄勇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