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点 演练的意识培养
跟着箭头跑 10分钟撤到安全区
□本报记者 雷倢
2015年5月,成都在全国率先发布《社区(村)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建设规范》。在国土、水务、防震减灾、气象等自然灾害专业管理部门指导下,设计出涵盖各类自然灾害风险、避灾路线、避难场所等信息的综合减灾信息示意图,细化了小区、单元、散居住户的疏散线路图、设立简单明了的疏散导向标识等。目前,成都已建成223个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村),在这些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村)中,居民只要走出家门,出楼栋就能沿着标准化的防灾标识系统迅速撤到安全区域。
5月11日上午10点,成都紫荆社区的警报响起,60多名居民手里拿着社区风险地图手册、按照绿色疏散指示牌的指引,10分钟内都跑到了避难场所——紫竹广场。这是成都防灾减灾日的一场社区疏散演练。
演练开始前,来自社会组织的减灾培训师为社区居民普及了《社区(村)综合减灾公共标识建设规范》。“从居民楼门口就有绿色的疏散导向标识,并且在每一个路口,都有疏散导向标识,居民只要根据箭头指示,就能到达紧急避难场所。”减灾培训师王棋向居民展示指示牌,并告诉他们,到达避难场所后,会看见一张标有包扎区、通讯区、露棚区分布的地图。
演练开始后,居民们跑出小区,一路根据疏散导向标识来到避难场所,并在事先发放的“社区风险地图”上,标注了自己家庭周围的安全点和逃生路线,根据危险源可能发生的事故以及事故带来的次生灾害制定了适用于自己家庭的减灾地图。
建设社区(村)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并不足以提升居民的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只有通过演习,居民才能娴熟运用社区(村)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逃生。居民吴女士说:“之前在路上看到过疏散导向标识,但并不清楚如何利用标识逃生,也不熟悉逃生路线。有了这次演习的经验,今后再发生地震,也知道如何避开危险了。”
除了熟悉社区(村)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在演练中,减灾培训师还向居民展示了如何在灾难中互帮互助,比如利用身边的木杆搭建担架,利用衣物进行包扎等要领。
王棋说,为了提升居民的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将倡导居民自主开展常态化的减灾活动。接下来的两天,成都还将有多场防灾减灾的疏散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