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查判识
无人机上阵,捕捉高空画面查险情
在塔子坪滑坡隐患点,记者遇到了拄着树枝、绑着裤腿的监测员左宗发。
左宗发说,接到值班室的电话通知后,他立即到点位上进行巡查。“来回走了好几遍啰,都没发现什么异常啊。”他有点担忧,会不会有疏漏的地方,毕竟塔子坪这片山不小,一一走遍要费不少时间。
不过,看到杨彪山等端出的无人机后,左宗发的担忧减轻了:“这个东西太好了,我去不到的地方,它都能去!”
这是一台八旋翼无人机,它搭载了高分辨率摄像头和无线图传系统,能将捕捉到的高空画面,第一时间传输到地面工作站,帮助工作人员分析判断灾害变化情况。
在几个工作人员的配合下,无人机很快开始工作,从山脚飞到山顶,将隐患点的每个区域都进行详细拍摄,监测人员根据传回的画面进行现场分析。“如果是在应急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通过卫星信号,把这些画面实时传输到远程会商系统,为后方的指挥提供依据。”杨彪山说。
现场的分析结果让左宗发稍稍安了心——没有发现明显异常。不过,这并不等于“高枕无忧”。杨彪山解释:“这次系统发出预警信号,最大的诱因是滑坡体含水量高。这也相当于一个提醒,现在已经进入汛期,降水会逐渐增多,发生地灾的风险也会增大,我们必须利用好‘上天入地’的设备,密切监测。”
蹲点一线·汛期防灾减灾备战观察
②蹲点地质灾害易发区
记者手记
加大地灾防治的科技投入
目前,我们很难做到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全发现和精确预警预报,一方面是因为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另一方面现有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防灾减灾需要。面对防灾形势,加快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迫在眉睫。
一个细节让我们对此的感受更加深刻。成都地环站的八旋翼无人机在今年初配置完成,虽然早在去年底,地环站就派出工作人员接受无人机操作培训,还特意买了“小精灵”无人机来“练手”,但在采访当天,仍然可以看出工作人员的操作不够熟练。
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引进应用高新技术,四川的探索虽然已经走在前列,但仍面临着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挑战。尤其是在经历过大地震之后,地灾多发地四川如何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开展技术研究应用和装备改造升级,成为破解防治工作难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