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成都计划实施60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道路变"吸水海绵"

2016-05-19 06:07:04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刘波刘秋凤

鹿溪河生态绿地系统 海绵型小区地下建“大水箱”蓄水

下大雨,在城市里不会再“看海”了。王琪说,海绵城市的地下藏着很多个“大水箱”,可以把雨水储存起来并加以利用。

在鹿溪河生态绿地系统里,正在建设一座生态厕所。厕所旁边有一处大坑,是正在建的“蓄水模块”,四周由防水布覆盖。它像一个由很多个小水箱组成的大水箱。水箱藏在地下,表面用植被覆盖,从外面根本看不出来。雨水能够经斜坡,通过埋在地下的管道或者地面入口流进“大水箱”中,可以用于植物浇灌、厕所冲洗等市政公共用水。

“这个可以用于海绵型小区的建设。”王琪告诉记者,小区的地下也可以建一个“大水箱”,在下大雨时滞蓄雨水,而经过过滤的雨水可以浇灌小区的花木。

海绵型绿地石头缝里长出植物幼苗

未来的海绵城市里,将没有臭水沟。普通的水沟上盖着一个雨篦子,暴露在外。而在鹿溪河生态绿地系统中,海绵型水沟的雨篦子上铺着一层“透水土工布”,上面铺了一层小鹅卵石,相当于给水沟戴了一顶帽子,用于过滤雨水带来的泥渣。王琪说,这些透水土工布虽然价格便宜,但用十年不成问题。如果泥渣堆积过多,才会更换布。

值得一提的是,海绵型城市的水沟相当透气,不再被混凝土封得严严实实。王琪指着另一侧水沟告诉记者,这种海绵型水沟没有雨篦子,他们在水沟里直接铺上泥土和鹅卵石,同时撒上植物种子,以后植物就会从鹅卵石的缝隙里长出来。这样的水沟就像一条小溪流一样,穿行在城市里,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两种海绵型水沟搭配使用,不仅可以过滤雨水,也可以滞蓄水,为城市减缓内涝。”王琪说,如果将这些过滤后的雨水收集起来,还可以改善水质,为旱期补水。通过海绵化的整体改造,希望保证80%至85%的雨水能够人为收集净化。专家解读建海绵城市就是打造会呼吸的城市生活空间

“所谓海绵城市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土地建设开发后,也能保持建设之前的状态。”王琪这样描述自己对海绵城市的憧憬。

“整个项目就像个巨大的‘海绵体’,让雨水能够‘听指挥’,流到该流的地方,该排的时候再排。”王琪认为,所谓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而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原本土地是会“呼吸”的,雨水被土地“吸入”地下,经过生态循坏后,再“呼出”降雨。“海绵体”的建设,就是给城市土地留出呼吸的空间。

目前,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正在打造6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程,包括天府公园、兴隆湖环湖绿地景观、鹿溪河生态绿地系统等,都将在2016年底前建成。

这些海绵城市的建设方法是否能够推广?王琪认为,目前成都已经实施了一批海绵城市的建设项目,各个项目具体实施方法有所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如果一种建设方式的实验效果好,可以推广到海绵城市建设的其他区域。

华西都市报记者刘秋凤摄影刘陈平

首页上一页12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