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即将开始“全域海绵城市”建设 小雨不湿鞋 大雨不积水

2016-05-25 07:34:09来源:四川日报编辑:王了陈碧红 张彧希
手机访问

  一场“返璞归真”的城市改造

  自去年以来,成都就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但何为海绵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依旧是个模糊概念。“海绵城市,其实是一个庞大的建设体系。”成都市建委景观处负责人解读说,其实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开发之前,城市本身就是一块“海绵体”,在自然地形地貌的下垫面条件下,70%—80%的降雨可以通过自然渗透进入地下;而城市建设导致包括路面等在内的下垫面过度硬化,渗透和外排的雨水比例恰好来了个颠倒。“与其说是建设海绵城市,不如说是一座城市的返璞归真。”

  在去年的规划重点中,成都首次开出了建设全国试点海绵城市、建综合管廊和城市小街区等药方,避免雨水“齐步走”。今年成都将全面推进“5+2”工程。“5”即环城生态区海绵综合体工程、海绵型城市水生态工程、海绵型绿地工程、海绵型小区建设工程、海绵型道路工程,“2”即示范区工程和示范点工程。

  未来70%的降雨将就地吸纳和利用

  近日,成都市首个以海绵体理念设计的城市公园——杉板桥公园规划方案出炉。与中环路海绵体项目不同的是,该公园将不仅具备对雨水渗透、储存的功能,同时还兼具防御、延迟、储存、排出的防洪策略。根据公布的设计方案,该公园将植被、土壤、湿地调节池、路边停车位等巧妙地设计成了海绵体,降雨将可实现就地吸纳和利用。

  从“快排”模式转化为“渗、滞、蓄、净、用、排”模式,成都全域进入了提升城市韧性的海绵体建设进行时:针对绿地与广场,在满足自身雨水收集利用同时,结合周边市政路网和管线截存周边汇水区域径流改造,以达到雨水总量与内涝控制要求;针对街旁绿地,将尽可能截存周边汇水区域径流,并通过植被缓冲带等海绵设施削减雨水径流流速和污染负荷;针对环城生态区,将通过实施水库水利设施、农田湿地、中小河流整治、森林涵养保护区等建设,强化环城生态区及周边区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增加城市环境生态用水的可持续性与安全性……“经过建设,未来成都全域70%的降雨将就地消纳和利用。”该负责人说,到2020年,全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将达到目标;到2030年,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