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
在提到海绵城市建设时,成都市建委景观处负责人提到了一个成语——返璞归真。
这真是再恰当不过的形容。曾几何时,城市土地硬化、钢筋森林被认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直到有一天水质恶化、内涝连连,引发各种生态灾难,才发现走入了异端。文明并不在于改变与征服,而在于适应与共存。海绵城市便是人类对自身城市文明的救赎。
而具体到当下,当政府下大力气投入海绵城市的建设时,作为城市真正的主人,每一个市民都不能说此事与我无关。作为城市的细胞,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都影响着海绵城市理念的成败,这在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有经验可循。例如很多市民在小区或自家楼下准备雨水罐,把雨水储存起来。总之,普通市民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很多。建设海绵城市,让我们共同“返璞归真”。
链接
【海绵城市】
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下垫面能有效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又可适当地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实施项目】
按照“一年起步、两年见效、三年成型”的步骤,目前成都市建委已编制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项目库总计130个项目,总投资554亿元,其中2016年计划实施项目60个,总投资100亿元。
其中,今年将重点实施中环路人行道示范工程;启动圣灯公园、杉板桥公园、二仙桥公园、摸底河公园、金融城中央公园、桂溪生态公园等一批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每区要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开展三处黑臭河流治理、两处老旧院落改造、两条中小街道维护改造项目等。
按要求,今后成都市市域范围内新建项目将全部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施。
□本报记者 陈碧红 张彧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