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们在修建仿古建筑。
B
木工
凿出的眼像铸的一样方正
用木头修房子,在木桌旁看书写字……国人对木头有着特殊的情感。而做木工的匠人,则在传承和创造中将这种情感发挥到了极致。
骆正明擅长的是木工。最近,他和工友们就在修复武侯祠荐馨殿、旌忠门、东配堂、西配堂的木结构古建筑。“传统建筑中,除了房屋阶基、踏道等石作、瓦作的部分,其余的材料几乎都是木头,房屋的柱、梁、枋、檩、椽、门窗等都在我的业务范围内。”骆正明说。
在成都维修古建,一定是按照四川的传统建筑特色来的。骆正明指着一个屋顶立面檐口下的装饰物体说,“这个叫撑弓,为了保证挑枋支撑檩子的力度,四川的工匠们喜欢在挑枋下加一个支撑,上端支着挑枋,下端立在檐柱上。”除了撑弓之外,骆正明和他的同行们也会根据川人的居住习惯和审美偏好,别出心裁地“发明创造”一些房屋小部件,让建筑更宜居。他告诉记者,在川内不少古建筑或仿古建筑中,屋檐下都有一个瓜形状的装饰物,“那叫‘吊瓜’,它的正面挂在挑枋上,象征着居住者年年丰收,它会被雕成灯笼、花等不同的造型,既美观又能帮助挑枋承担挑檩的重量。”
木工的工作虽然有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可并非“随心所欲”,绝大部分时间,他们的工作得跟着“掌墨师”的施工规划来。“房屋的脊梁上打几个孔,每个孔配什么形状、尺寸的榫,梁柱、檩椽做成什么样子,装在什么地方都有考究。而且,木工技术怎样,完全体现在细微处,比如凿眼时,要求不歪不斜,凿出的眼要像铸的一样方正。训练有素的木工,握凿的左臂必需纹丝不动,右手落斧砸凿才不会斜。”骆正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