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手游让13岁孙儿3个月花光奶奶2万多养老钱

2016-11-04 05:25:52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顾强记者:吴冰清 李天宇

对话

知道这是辛苦钱不承认是怕挨打

3日下午2点,记者跟随欧庆元回到其家中时,放假在家的洋洋一个人趴在床上玩着电脑。他有些瘦小,校服穿在身上松哒哒的。提及玩游戏一事,他的头埋得低低的。

记者:知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

洋洋:(摇头)

记者:这些钱都用来干什么了呢?

洋洋:买装备。

记者:你知道这些钱是爷爷奶奶辛苦赚来的吗?

洋洋:(点头)

记者:平时去网吧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洋洋:爷爷给的早饭钱。

记者:为什么之前不主动承认错误呢?

洋洋:(扶了扶眼镜)早点说了还是一顿打。

记者:现在有没有觉得自己错了呢?

洋洋:嗯。

立即评

手游,别给孩子“挖坑”

□蒋璟璟

沉迷手游的洋洋,不仅花光了奶奶辛苦攒下养老的两万积蓄,更是让这个本就困顿的家庭越发艰难。一面是经济上的损失,另一面则是情感上的伤痕。而这,恰是这个不幸故事的一体两面。当然了,倘若置之于更为广阔的语境中,我们很容易就发现,类似的事件并算不得新鲜。“熊孩子”玩游戏坑惨家人的桥段,从PC时代到移动时代,几乎横贯始终。

一再上演的雷同剧情,隐约有着某些相似的元素。比如说,隔代抚养。爷爷奶奶们与“家庭第三代”的矛盾,往往在“游戏败家”的吵吵闹闹中推向顶点;再比如说,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移动支付的便捷化加之手游的低门槛化,又在技术层面催化了孩子们的心智早熟……而相较于对传统意义上所谓“网瘾”的警惕,现代家长对子女过早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似乎远未能施加足够的积极干预。

一个13岁的孩子,在手游上花费重金。这固然有家庭教育不当、管束不力的原因,但除此以外,相关游戏开发与运营方,或许也难辞其咎。当形形色色的手游,有意无意地拒不设置必要的年龄筛选模块,而总是无所不用其极地诱导消费,那么注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洋洋重蹈覆辙。有必要重申的常识是,支付行为,必须与法定的民事行为能力相匹配。手游的设计与赢利,也该尊重这一基本原则!

不让孩子跳坑,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挖坑”。强化前端的行业监管与产品标准化,才可避免误人子弟、祸害家庭。在此基础上,我们当然也该去思考,怎样才是合适的家庭教育方案?移动终端硬件,又该如何在不同年龄段有差别地施加影响?

首页上一页......2345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