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衣
完成一件棉衣要花约5个小时
在吕婆婆面前的茶几上,有一个小本子,这是她为每位顾客量体裁衣的依据。记者看到,这上面有她自己手绘的样式,肩、胸、腰、臀等各个部位的精确尺寸,以及顾客的特殊要求,这样的工作习惯,从她第一次做衣服就坚持到现在,“其实,我靠目测也能判断客人的大概尺寸,但有经验不等于可以走捷径,有些工序是不能省,否则质量就会下降。”她说。
吕婆婆的棉衣最大特点就是材质地道、做工精湛,她棉衣里填充的全部都是优质的新疆纯棉,从来不用人造棉,“纯棉在保暖性、舒适性上更好,要让顾客满意,就得用最好的材料!”采访中,她还教了记者区别方法,从衣服面料外摸上去如果有点木,那就是纯棉,如果有点滑,那就是人造棉。而在夯棉的过程中,她也坚持“二指宽”的标准,这样的棉花填入衣服之后,不会露出来,衣服也更结实耐穿。
当然,裁剪制作是最关键的环节,这个步骤必须由吕婆婆亲自来完成。记者看到,虽然身体已经不那么利索,但只要拿起剪刀尺子,吕婆婆就仿佛进入了另外一种状态——测量、裁布、缝纫,无比娴熟快捷,完全看不出是一名年过七旬的老人,更难以想象她半年前还经历过中风。吕婆婆说,从选料、裁剪到制作完成,一件棉衣平均需要5个小时左右,中间没有一个环节可以省略。
远近闻名
成都手工棉衣在美国都有人穿
按吕婆婆的话来说,她一辈子都在做衣服。1964年,她就在位于当时火车北站的长江服装厂工作,也是这段经历,让她积累了制衣的技术和经验。从上世纪70年代起,吕发桂就开始从事手工制衣,她回忆说,那个时候做衣服,都是客人拿布料来,他们负责制作,所以如何利用好布料,就成了一件很考手艺的事情。从那时候起,吕发桂就已经小有名气了,同样的一匹布,别人只能做一件衣服,她却会开动脑筋、合理用料,在保证成人服装制作的同时,再多做一两件小孩衣服出来,“那个年代,布料很珍贵,所以一定要做到既让顾客满意,又要物尽其用!”上世纪80年代,吕发桂搬家来到马鞍东路,在这里开起了自己的手工棉衣店,三年前因为拆迁,她把小店搬到了马鞍西路。凭借娴熟的手艺,她很快受到了顾客们的青睐,好口碑延续了30多年,至今仍然广受好评。
采访中,有好几个顾客从龙泉驿、崇州等地慕名而来,他们都是专程来找吕婆婆做衣服的,然而这还不算远的,记者在吕婆婆的小册子上看到,还有远在陕西、山西等地的客人前来找她定制棉衣,“最远的有在美国、加拿大的客人!”吕婆婆回忆说,就在不久前,有一个小伙子专程来找到她,给自己远在美国的亲戚定制棉衣,“他说成都吕婆婆做的棉衣,穿起比好多美国名牌还舒服。听到这些好评,我也觉得很开心!”
技艺传承
让更多人感受棉衣婆婆的温暖
虽然坚持手工制作,但吕婆婆毕竟年过七旬,身体也不太好,按她的话来说,有时连拿熨斗都会觉得吃力。所以,如何传承好这门手艺,是她现在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吕婆婆有一儿一女,女儿也在经营服装店,店面就在吕婆婆棉衣店的旁边,也是以销售棉衣为主。不过,对于女儿的生意,吕婆婆却不屑一顾,“她有些衣服是外面进的货,不像我这都是纯手工的。”吕婆婆说,自己也想过把手艺传给女儿,但后来觉得女儿并不适合,“扣子都缝不好,咋得行?”她笑着说。
去年,吕婆婆通过媒体面向社会招收徒弟,当时就有不少人闻讯而来,最终她挑选到几名合适的徒弟。“还记得有两个中江的妹妹,学了半年就走了,现在都自己开店了,生意还不错!”吕婆婆说,能看到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就是她最开心的事,“做棉衣给别人穿,他们是暖在身上,我是暖在心里!”
本报记者 杨甦 摄影 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