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蛙类被小朋友们发现。
寻虫记
夜探金沙遗址
原来我们身边,有那么多昆虫、青蛙、鸟儿……
“蟑螂!蟑螂!蟑螂!”十几个小朋友围站在树下,手中的强光手电齐刷刷地照向树上两只虫子所在之处,这突如其来的“曝光”,让两只虫子受到了惊吓,只能一动不动和孩子们展开对峙。“这个是美洲大蠊,另一个就是德国小蠊,虽然叫德国小蠊,它却不产于德国,而产于非洲。”最终,还是带队的黄老师出现,打破了这场僵持。
8月5日晚上,18个小朋友和12个大人,在“西南山地”发起的夜观金沙活动里,展开了一场两个多小时的“丛林大冒险”。从6月24日开始,连续10期的夜观活动,吸引了300名小朋友和家长参与。
“妈妈,你看这个鸟长得好好笑啊。妈妈,这个昆虫也太奇怪了吧。”2岁10个月的垚垚是这支队伍里最小的成员。“她对所有会动的生物都很好奇。”垚垚的母亲吴女士说。
“金蝉为什么会脱壳?”“是因为它要长大!”7岁的欧阳杉,开学就要上小学二年级了,因为就住在附近,所以对金沙遗址再熟悉不过了。不过,这次与平常来这里游玩不同,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在晚上寻找观察生活在这里的昆虫和动物,还是让欧阳杉很兴奋。
晚上9点,天色完全暗了下来,没有灯光的金沙遗址内已经是一片漆黑,小朋友们却没有丝毫的畏惧。黄老师给小朋友们一人发了一支强光手电筒,借着手电筒的光,小朋友们在树上、草丛里、水塘边仔细地寻找着。“希望他们都能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看到大自然的另一面。”这也是“西南山地”组织这场活动的初衷。
讲虫人 黄科 生物学硕士
辞去工作,带领小朋友亲近自然
“不同的蜘蛛,建的网完全不一样,像成都比较常见的,就是这种立体型的,更有利于捕食。”花、鸟、鱼、虫,随着给孩子们讲解的深入,一张详细而全面的自然生态网在黄科的脑中铺开。“西南山地”最初找到黄科时,一提到是给孩子们做讲解,黄科就毫不犹豫地应了下来。
黄科的童年是在农村的田间地头度过的,一有空闲,黄科就蹲在花园里,看着昆虫和小动物。大学时,黄科来到了成都,就读于川大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许多同学去了沿海城市发展,或者进入生物医药公司,而黄科选择留在成都,又辞去了收入稳定的工作,在公益组织里做环境教育。
“四川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海拔400多米到海拔4000多米,海拔与气温的变化,也带来了丰富的物种。”黄科说,工作之余,他也时常和好友一起背起行囊,去茂县、理县、卧龙等地赏花、观鸟、寻虫。在西岭雪山,他和朋友根据香味,发现并命名了“西岭万寿竹”。黄科说,自己在成都待了11年,看着高楼越来越多,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生态的变化,“希望保护生态环境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把爱自然的理念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