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成都“寻虫者”:和昆虫对话 与自然相融

2017-08-08 07:15:53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邓强杨涛

  小朋友在寻找昆虫。

  寻虫人 何力 电气工程师

  “虫痴”以妻子之名 命名攀西新种虫

  黄科带着孩子们在金沙遗址里“寻虫”的同时,在成都郊外的山林里,国家电网电气工程师何力一如往常点亮了一盏灯,展开一块白布,当虫子因为趋光性,纷纷停留在白布上时,他就可以细心观察研究了。

  今年情人节,国际动物学期刊《Zookeys》在线刊登了何力发现并发表的天牛新种类:午苏伪鹿天牛。其中“午苏”二字,便是来自何力妻子的名字“陈午苏”,这是何力献给妻子的一份礼物,也是他作为一名“虫痴”所特有的浪漫。

  早在童年时期,何力就有了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梦想。他经常会去家附近的花园寻找虫子的身影,他养过天牛金龟子,也抓过壁虎四脚蛇。大学时,由于学校位于峨眉山脚下,每到周末,别的同学出去逛街看电影时,他就常常进入山野之间,在一次次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重拾年少时的热爱。

  毕业后,何力因为工作的关系,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寻找昆虫的踪影。在攀枝花新建变电站时,何力发现了黑蝉新种,被命名为“何氏黑蝉”。在四川灵岩观音山,何力又和因虫结识的好友周超一起发现了“周超棒角甲”。从2014年至今,何力和周超已经在四川省内发现了5个新的昆虫物种,其中3种已经在专业期刊上进行了发表。

  由于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学习,为了研究昆虫,何力时常要自己查找翻阅国外的文献资料,有时还需要拜托国外友人帮忙去博物馆拍照进行比对。为了拿到更多关于虫子们的数据,何力常常要多次往返采集地,将虫卵带回成都,放在恒温的环境中,细心照料。“从幼虫到蛹,看着差不多要蜕皮了,就要架好相机,彻夜守着。”

  寻虫的过程除了辛苦,还有孤独。有时,行走在大山中,路人会对何力和周超这两个背着大包,浑身是泥的“怪人”投来异样的眼光,在得知他们找虫不是为了赚钱时,又会十分不解。对此,何力说:“希望自己死后,能给这个社会留下一点什么,哪怕是这些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昆虫。”对于一名“虫痴”而言,这也算是一种永垂不朽。

  观虫人 赵力 昆虫博物馆馆长

  观虫热,见证着城市人对生态的关心

  “这些年,成都发现昆虫的种类越来越多,实际上就是因为喜欢昆虫的人越来越多。”赵力,是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自幼痴迷于昆虫收集与研究。20年来,为了考察蝴蝶等昆虫,他的足迹踏遍中国,行程10余万公里,拍摄昆虫照片20余万幅。

  在赵力的眼中,广袤的四川,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许多奇特的昆虫种类,是世界昆虫研究的宝地,“在四川,仅蝴蝶就已经发现了714种,超过了整个欧洲大陆蝴蝶种类数。”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赵力也亲眼见证了的四川昆虫研究与生态环境的变化。

  在成都,一个昆虫爱好者的QQ群目前已经有几百人加入。“就在上周,有昆虫爱好者在群里发布说,在都江堰虹口,发现了金带喙凤蝶。”赵力介绍,这种印度国蝶,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及横断山区,在《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中,是与大熊猫一样稀有的物种,之前只在雅安地区、贡嘎山区有发现记录。这次是距离成都最近的发现点,“说明成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除此之外,成都当地的一些旅行社也陆续推出了“昆虫科考游”项目,“这在过去是我们不敢想的。”赵力说,这些科考游除了对川内的昆虫进行发现、观察和研究,甚至将目的地锁定在国外的许多国家。一些成都的中小学校也在假期组织了昆虫科普教育活动,这些既体现了人们对于昆虫的热情不断升温,也表明公众对于自然生态的关注持续增加。

  “四川目前已经发现的昆虫物种大约有5万种,然而实际上应该有20万种。”作为一个潜心昆虫研究30年的人来说,赵力对于未来四川的绿水青山更是充满期待,“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昆虫爱好者的增加,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物种被人们发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涛 见习记者 于婷 摄影报道

首页上一页123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