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新门户 畅想成都东部新区这扇“门”的蝶变密码

2020-05-18 06:46:47来源:成都日报编辑:刘波

  蝶变密码3

  创新的“体制机制”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智库主席兼首席专家 杨继瑞

  引资补链

  打造优势产业链集群

  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供应链和消费链将面临深度调整,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将面临重塑。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智库主席兼首席专家杨继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成都东部新区建设“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正是全球产业格局重塑背景下,中国内陆大后方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先手棋”,将加快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带动中国西部广袤地区融入全球市场与全球分工新体系。

  他告诉记者,成都东部新区要成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和“中国内陆开放示范区”,就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搭建外向型的产业平台,建设外向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构建面向全球市场的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并进一步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服务环境。

  具体来看,他认为,东部新区要依托“5+5+1”现代产业基础,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发展产业园区,充分挖掘优势产业的聚集力,加快“引资补链”,共同打造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优势产业链集群;要瞄准内需和辐射南亚、东盟的巨大市场,依托成渝地区富集的人力资源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在全球引进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带动性强的头部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缩短产业链集群内配套半径、提升配套效率。

  还要携手重庆打造西部能源产业高地,发挥水电、天然气(页岩气)等清洁能源富集的优势,围绕能源消纳和资源利用等规划建设能源产业集中发展区,以廉价、清洁、安全、充足的能源供给聚集绿色载能产业集群发展。也要以成渝两地的资本优势,共同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吸引全球资金集聚,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引领全球经济从低迷走向新繁荣的内生动力,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技术革命创造的新供给和新需求。当前,欧、美、日、韩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因为实行更大规模的隔离和封闭措施会导致经济运行放缓,总需求和总供给‘双降’,国际产业链中的高端供给出现空缺。”杨继瑞认为,成都东部新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要构建科技创新高地,努力填补国际产业链空白。比如,瞄准国际产业链高端,加快科技攻关和产品研发,以新基建激发新动能,抢占产业制高点。还应完善国际人才引进制度,加快引进国际高端人才。

  蝶变密码4

  强化的“产业优势”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四川)自贸区综合改革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霍伟东

  聚势而动

  建成特色型产业门户

  “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的新定位,具有两个现实基础,即交通运输服务基础和产业基础。首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四川)自贸区综合改革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霍伟东便强调了这两个现实基础。上周,当记者再次采访他时,他对这两个“现实基础”进行了更为全面的阐释,强调成都东部新区应强化自身产业优势,建成特色型产业门户,并以此为依托对成都东部新区打造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从交通运输服务基础来看,成都东部新区未来将依托天府国际机场,建设成为引领航空枢纽经济的强大引擎;简州新城将建设以成都东部新区铁路枢纽站为核心的创新服务平台。从产业基础来看,金简仁产业带涵盖简阳城区、淮州新城、德阳凯州新城、眉山东部新城,合力打造成都东部新区核心产业联动带,加速形成产业集聚,大大增强成都作为向西向南开放门户的产业承载能力。”霍伟东这样分析说。

  由此,他建议,在交通运输方面,成都东部新区可以南部依托天府国际机场,构建大能力、强功能、更综合的航空交通枢纽,加快开通通往“一带一路”沿线、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客运货运航线,提升东部新区空中交通运输能力;北部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多线并进加快新通道基础设施建设,畅通货运陆运铁运网络,打通衔接陆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北大动脉,形成直达向西向南的国际市场新通道,从而全面对接“六大经济走廊”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的开放合作,培育开放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

  在产业与资源配置方面,一方面强化自身产业优势,在产业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合作共赢加强区域协同联动,加强与周边区域优势领域产业链合作;与天府新区基于各自比较优势与功能定位实现分工协作,着力构建分工合理、协作紧密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融合,重塑产业生态,建强产业集群,着力打造现代化高端产业集聚区。另一方面,基于自身产业优势,加快推进产业“走出去”、提升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加强与西向南向经济体的互补互惠合作。

  认清定位,聚势而动。霍伟东期待,成都东部新区未来联动天府国际机场、青白江国际铁路港,构建连接西向南向的空铁公水一体化国际交通门户;依托沱江发展轴、金简仁产业带,建成面向“一带一路”、南亚以及东南亚开放的特色型产业门户。

  蝶变密码5

  成长中的“通道建设”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 陈光

  新出发

  双走廊核心支撑“新成都”

  “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 这一定位对成都经济发展将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又该如何做强枢纽通道建设?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陈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东部新区’建设是成都城市发展一次新的出发,就此意义而言,‘成都东部新区’不仅仅是一个‘新区’,也是一个‘新成都’。”

  陈光分析表示,从地缘位置来看,“成都东部新区”位于成都龙泉山以东,毗邻中国第二大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距离成都主城区48公里,距重庆市区约220公里、距离西安、贵阳高铁5小时经济圈,从“天府国际机场”出发,可通往北美、欧洲、澳洲和世界各大经济区。从世界城市演进方向和城市形态看,一个重要规律是——最终形成地理位置相邻、某种程度上分离、又在某种“功能链”上连成一片连续的城市区域,即“大都市带”或我们通常说的“城市群”。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成长的故事,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过程,记录着人类活动与城市形态变迁的历史。陈光表示,当城镇化率到达70%以上时,人们会重新定义城市与乡村,重新布局城市发展空间,重新建立城市之间的关系,重新建构城市发展模式。“2014年成都城镇化率就达到70.3%,预计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77%,成都的城市发展已经走到需要蜕变和华丽转身的历史时刻。”

  谈及对外开放,陈光则告诉记者,在“一带一路”倡议为主导的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西部内陆城市被推向“前沿”,迎来重要机遇。在陈光看来,成都原本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古代商旅云集之地,“如今,成都作为国家战略大后方,是东南沿海通过中原地区联通西藏、云南的枢纽之地,通往南亚与东南亚的要道,国家向南和向西开放的门户,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战略起点。”

  “开放战略中,‘成都东部新区’必然担当‘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使命,可依托天府国际机场,协同成都国际铁路港,打造‘空中丝绸之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双走廊的核心支撑。”陈光认为,国际空港门户枢纽的建设,将极大优化成都的区位优势,同时伴随着成渝中线高速开通后,一小时以内抵达重庆;通过川渝贵至广西北部湾、东南亚;未来川藏铁路一路向西,深度拓展成都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全面开放新格局,打造成都未来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支点。

  本报记者 李艳玲 孟浩 摄影 吕甲

首页上一页12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