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琳黎) 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都市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也进入了新阶段。记者昨日从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了解到,今年以来,成都已为大熊猫修复栖息地5万亩,人类活动退出山林,同时推出更多的保护措施,更多山林里的“主人们”回来了,生物多样性也更加丰富。
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成都科学整合范围内原有16个保护地及其管理机构,完成都江堰、彭州、崇州和大邑4个管护总站和28个管护站组建工作,构建“管理分局—管护总站—管护站”三级管理体系;采取日常巡护与联合巡护相结合的方式,在重点区域、重点地段、重点部位和重点时间节点开展巡护,共开展日常巡护1633次,专项行动52次,切实加强范围内人为活动管控。
成都专门为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置了专业法庭,通过跨区域集中管辖方式,充分发挥专业审判的优势,集中审理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所属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四地环境资源案件,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多元共治机制,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相关司法保护共治新框架。
2020年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开展了大熊猫野外产仔洞人工洞穴建设及后续红外相机监测项目。目前建成的6个人工洞穴,为大熊猫及其同域动物生存繁育提供了有效的庇护场所。近期,工作人员对人工洞穴红外相机进行了数据收集整理,发现近一年里,大熊猫、四川羚牛、川金丝猴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很好地利用了这些洞穴。
相关报道见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