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
福建娃学四川话 专门下载《山城棒棒军》
随着瓦布谷立村到学校的混凝土桥竣工,曹礼勇渐渐适应了支教生活。他每天早上7点起床,在昭觉县城坐上小“面的”,赶往十公里外的树坪乡中心校。
曹礼勇记得,桥修好不久,村主任就扛着一箱啤酒找上门来。这个脸庞黝黑、人高马大的彝族汉子,搓着手笑呵呵地感谢小曹老师后,又认真地说:“曹老师,我‘要求’你再修一座桥。”
“我当时就愣住了,怎么能说’要求’别人做什么事呢?”曹礼勇后来才明白,“村主任口中的‘要求’,其实就是‘恳求’的意思。”
事实上,语言是曹礼勇这个福建娃融入大山的“第一关”。尽管在四川读了多年大学,但在支教前,他还不怎么会说四川话,“以前觉得没必要,在学校,老师同学说的都是普通话。”
很快,“没必要”就变成了“必须”。在昭觉,曹礼勇用普通话和学生交流,但和当地人交谈只有用四川话。于是,这位严谨的理科生,把《山城棒棒军》等方言电视剧下载到电脑上,开始跟着自学。
“只用了一个月,就差不多学会了。”说到这里,曹礼勇摸摸鼻子,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虽然学的方言剧是重庆的,但是主要在昭觉使用,所以他总觉得自己的四川话透着一股浓郁的当地味道。
维修75米长危桥 点滴爱心凑齐资金
“昭觉县大坝乡瓦布村红旗吊桥维修工程昨日正式动工。一个月后,一座长75米、宽1.3米的铁板吊桥将与大家见面。那时,村民和孩子将彻底告别摇晃不堪、随时有可能坠落的危桥。”2014年4月11日,曹礼勇写下了这段文字。照片中,一座简易的木板桥因年久失修,桥面的木板已现破损松动。
“那就是之前村主任提到的桥,也是到学校的路,每天差不多有50名学生要经过。破损的桥面暗藏危险,曾经还发生过孩子从桥上落下的险情。”在走访中,曹礼勇发现,对比之前修的第一座桥,这座桥的要求更高,需要专业路桥公司施工,仅初步预算就要13万元。
“这座桥能修好,绝对是靠更多人的帮助。”彼时,为修桥筹款四处奔波的曹礼勇,接到深圳一位企业家的电话,“他在微信群里一说,很多人都愿意提供帮助。”
随后,曹礼勇将设计图纸、工程预算等整理好发到微信群,令他感动的是,不到半天就筹齐了所需款项。“你一万、我七千、他两万,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善意,搭建起了一座新桥。”他将预算公开,每个步骤、进程都实事求是地告知了捐资人。
2014年5月26日,大坝乡瓦布村的红旗吊桥维修工程顺利完工,河道两边的桥墩被加固,河中央还竖起了一座新桥墩,原先的木板也被带有防滑花纹的钢板取代。
从此,村民和孩子们过桥不再担惊受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