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水土流失 先念“增收经”

2019-01-08 08:49:00来源:四川日报编辑:田珊

 

治理后的绵竹市龙蟒河小流域,山清水秀。 省水土保持局供图

如何跳出“贫穷-粗放垦伐-水土流失-更贫穷”的恶性循环?
聚焦

  1月4日中午,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民强村村民游政权正在清扫客房。这个周末,他家农家乐的房间已经被订满,第二天游客就要陆续入住,“去年农家乐的纯利润超过6万元”。
  2013年初,民强村所在的清溪河启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几年下来,当地不仅“治愈”了水土流失顽疾,还带领农户转变生产方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这不是个例。岁末年初,记者走访川内盆周山区、川西高原、秦巴山区等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区发现,“增收”成了各地农户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本报记者 王成栋

A把脉
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是“病根”
  作为长江的一级支流——直接汇入长江的支流,清溪河流域面积只有30.4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小流域。这里聚集了包括民强村在内的5个行政村,共有坡耕地近两万亩。“耕地大部分都在15°以上,陡的有30°以上。以前,粗放型农业一直是主流。”大渡口镇镇长代洪波说,此前,农户们主要种植高粱和玉米,为了多产出,农户们不断开荒,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
  到2011年,清溪河谷两侧的坡地上已经有20多条山洪沟。也是这一年,纳溪区的水保部门监测后发现,整个清溪河小流域竟有三分之一为水土流失区,且强度在中度以上。“夏天一沟泥,冬天成马路”,这是当地村民口中清溪河原来的样子。
  村民们更直接的感受是,土地产出也越来越少。“这些沟沟在,下点雨庄稼就让冲走了。就算没冲走,庄稼也长不大,(因为)土层薄又没得肥力。”游政权的账本上记着,2011年全家8亩地年产值只有1万元左右。
  “水土流失区土地贫瘠,容易形成‘贫穷-粗放垦伐-水土流失-更贫穷’的恶性循环。这也是我省水土流失严重区多为贫困地区的原因之一。”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调查显示,我省水土流失的成因构成中,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位居第一。
  “只有促农增收,才能确保水土流失治理的可持续。”省水利厅厅长胡云说,若想要根治水土流失、跳出恶性循环,必须改变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兼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123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