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艺术圈 春风早已苏醒

2020-04-09 09:35:2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田珊

“明星班”画家活跃两地

何多苓、罗中立、高小华、程丛林、周春芽、张晓刚……这批从四川美术学院走出的画家,造就了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被人称道的“川美现象”。这批艺术圈大咖至今活跃在成渝,成为两城交流中的艺术纽带。

3月26日,庞茂堒在自己的短视频账号发布了一则关于人物素描的创作短视频,引来川渝画友关注。其实,对于蓉城画迷而言,在线下也有不少机会和这位画坛名家接触互动。仅去年他的不少作品就现身成都多个画展。比如“显影”当代艺术展、“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图像叙事——当代艺术展”。出生在重庆的庞茂琨坦言两地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艺术联系,而今最让他兴奋的是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地交通有望实现1小时内直达,“时间的缩短,意味着两地交流更加便利。”

高小华完成巨幅油画 受访者供图

庞茂琨所在的四川美术学院,每年都有不少学子在毕业后选择来蓉,在两地艺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77级、78级油画“明星班”更是中国当代艺术史绕不开的话题。两级“明星班”中,走出一批全国知名画家,如罗中立、高小华、何多苓、周春芽、程丛林、张晓刚……他们开创中国油画“伤痕美术”的先河,推动“乡土写实绘画”“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在中国的发展,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大放光彩的一笔。有趣的是,这一批人大多选择留在成渝两地,至今仍为两地艺术交流做贡献。

高小华于成都完成的作品《徐志摩和他同时代的人》 受访者供图

77级油画班班长高小华就是其中一位。生于南京的高小华从小随着父母辗转于上海、武汉等地,而重庆和成都是他艺术生活中两个颇为重要的城市。6岁他随父母迁居重庆,13岁又跟随家人去了上海;1977年返渝进入四川美术学院学习、工作,随后又被调到中央美院,从那里出国赴美留学。2000年回国后,他又再次回到重庆任教。"三进三出"的重庆经历,让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少年、青年和中年时期都留有重庆影子,而这份经历也直接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在重庆读书期间,他凭作品《为什么》开“伤痕美术”先河。毕业时再以大手笔创作巨幅油画《赶火车》轰动画坛。在这幅长4.5米、高1.5米的巨型油画中,真实地描绘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老百姓赶火车的场景,被誉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他自己评价这幅作品就是当时流动中国的一个缩影。2006年,在西南民族大学的邀请下,高小华来到成都任教,寓居至今。他坦言来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喜欢成都悠闲安逸的城市氛围。这种弹性的状态让他得以从前半生那种闯荡世界的不安中安定下来,进行一些深度创作和思考。在这里,他完成了以重庆山城为背景的《后街》系列,关注现代化背景下,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在成都的这些日子,他对具有历史性题材的超级绘画创作兴趣愈浓,诸如《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周易·占筮》等国家工程的前期构思和准备也都是在成都完成。回望成都、重庆两座对他颇有意义的城市,他总结,重庆让他直面现实,直接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成都则让他安定下来,将过往所经历的种种沉淀。

何多苓的作品流露出浓浓的诗意 受访者供图

同他一样,活跃在两座城市的还有他77级同学何多苓、周春芽等。除了专注个人艺术,何多苓还喜欢带着青年艺术家一起做展览,发挥师承传统。去年12月,在重庆开展的《在锦瑟诗意的重逢——何多苓师友展》就是他和师进滇,带着三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同场展出。此外,曾在2000年从重庆来到成都创办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的马一平也在两地交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何多苓作画中 受访者供图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高小华和不少朋友有着共识,成渝两地,文脉相承,老中青三代的艺术文化交流从未中断。在成渝两地建设双城经济圈的背景下,这一交流效应无疑会被再扩大。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