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2022改变生活的十大科技猜想

2022-01-25 06:45:16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科技改变生活。

当下,新基建如火如荼,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大到产业发展,小到衣食住行,算力、数据、通信所构成的去中心化万物互联,正重新构建并定义未来的生活方式。科技进步,让产品迭代、场景变革和互联趋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刷新,而未来也总是超出我们的预期。

未来生活的图景,往往起步于今天的困惑和种种不方便。2022年,科技领域有哪些变革正在进行或将要发生?有哪些科技产品将从设想变成现实、改变我们的生活?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综合各大智库和权威媒体的预测榜单,整理业界资源、采访业内人士,根据现有状况分析,梳理出了这份极有可能改变生活的十大科技猜想。“剧透2022”,让我们一起期待科技进步给生活带来更多福祉。

四川在线记者唐泽文

【猜想1】

AI虚拟人

将成为元宇宙的重要角色吗?

元宇宙很热。未来,元宇宙或将推动个人实现数字化,形成在数字世界的一个存在,从而形成个人的数字资产和数字身份。

AI虚拟人将成为这个数字化资产和身份的承载体。AI虚拟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人的主要特征,以多形态和多模态进行交互,具备视觉、听觉和语音等强大的感知能力,以及推理、联想和记忆等认知能力,并进一步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进化。

虚拟人是一个可以和人类进行多模态交互的形态,并且有具体的形象,但不一定是实体的机器人,可以通过虚拟形象进行展示。

业内看法

风口下已出现实在的商业需求

□新飞翔科技集团赵伟华

元宇宙风口下,虚拟人为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提供了具体的交互方式,当下这一项目正朝着新颖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目前,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都已出现虚拟人实实在在的商业需求,整体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今后,虚拟人将借助自身多样性、高沉浸感等优势,在元宇宙行业中取得自己的位置。

【猜想2】

自动驾驶

L3级已来,更高级别还会远吗?

自动驾驶系统依靠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协同合作,让电脑可以在没有人类主动操作的情况下,自动安全地操作机动车辆。

去年底,德国联邦汽车运输管理局(KBA)正式批准了奔驰在部分车型上部署L3级自动驾驶系统。奔驰成为世界上首个在道路上被批准L3级自动驾驶上路的汽车公司。

根据L3级别自动驾驶要求,当车辆开启自动驾驶功能时,如果出现事故,责任由车厂负责,但同时也要求在出现紧急情况时,驾驶员需要及时接管车辆。

四川实践

尝试打造“未来之路”的缩小版

□车联世界(四川)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李勇

全球知名经济咨询机构IHS环球透视汽车部门曾预测,到2035年,全球将拥有近540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

百度董事长李彦宏表示,依靠自动驾驶等智慧交通技术,可使5年之内中国一线城市将不再需要限购和限行,10年之内基本解决拥堵问题。

在该领域,四川已开启了尝试——以都汶高速龙池连接线为试点,打造全省首个“自动驾驶高速试验段”。该试验段通过建设符合L4级别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试验道路,满足自动驾驶L2—L4级别的车辆对于车路协同的技术要求,打造“未来之路”的缩小版。

【猜想3】

人造肉

商业化道路还有多长?

“人造肉”是畜禽养殖动物蛋白食品之外的新蛋白制品的总称,包括植物基肉、混合蛋白肉、菌体蛋白肉和细胞培养肉。前三者生产技术已日趋成熟,尤其是植物基肉的产业化进展迅速,而细胞培养肉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其实现商业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目前,欧美的植物基肉、混合蛋白肉和单细胞发酵肉在各大超市均有售卖;至2024年,美国、德国、西班牙、以色列等国家的植物基肉、混合蛋白肉、单细胞发酵肉的大规模生产线也将相继投产,各类替代蛋白质的新产品将陆续推出。

研发上看,在美国、荷兰等国家,政府出资资助开展对人造肉技术、营养性、健康、安全性的基础研究;在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有关细胞培养肉的生产法规和产品标准与准入制定进展顺利;将在不久后举办的2022年德国法兰克福肉类加工展览会(IFFA)也首次设置“替代蛋白产品技术”专题,对替代蛋白的人造肉技术和产品进行研讨和展示,人造肉在全球大有“未来食品、未来已来”之势。

业内看法

是对传统畜禽肉的必要补充

□成都大学四川肉类产业技术研究院王卫

“人造肉”是食品行业的创新,可成为对传统养殖生产的畜禽肉的一种必要补充,但在较长时间内不可能撼动传统肉类的产业地位。

从我国的发展看,还需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涉及营养健康、安全控制等的基础研究,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加快政府层面的相关监管体系的构建,依托行业协会进行标准和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以推进“人造肉”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想4】

无人物流

快递全程无人运送,你放心吗?

无人物流是指快递全程无人运送。包裹从无人仓库出发,通过无人驾驶的卡车运输到分拨中心,然后通过“最后一公里”无人配送小车登上电梯,直接送达客户手中。

近日,比亚迪与美国科创公司Nuro联合研发设计的第三代纯电动无人驾驶配送车正式发布。该配送车计划于2023年初实现量产。无人车配备外部安全气囊以及多模式传感套件,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和热成像摄像头等,可全方位感知周边环境。

四川实践

无人车配送已开启试点

□阿里巴巴达摩院郭超

在四川,无人车配送早已开启试点。去年“双十一”期间,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梓潼校区)11辆小蛮驴无人配送车每天配送订单量达3000余件。

西南科技大学则是四川首个引进无人车送外卖的高校。该校食堂通过无人车把饭菜送往学生宿舍、教师行政楼等点位,一方面配合防疫政策,试点无接触配送,一定程度减少了食堂大量的人群聚集。另一方面也为部分同学老师在饭点节省了排队时间。

无人车队的背后,有一套覆盖车端、云端的调度系统——面向C端用户,承接下单和查询等需求;面向B端驿站,负责包裹分拣、移动投柜等任务;包裹投柜完毕,再通过系统调度运力,送达用户。

高校等半封闭区域的无人配送试点成熟之后,无人车队将有望行驶在非封闭道路上。

【猜想5】

太阳能电池

印刷产生的塑料薄膜用来发电靠谱吗?

可印刷柔性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顾名思义,是一种基于有机光伏材料墨水印刷制备的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根据《中国光伏产业清洁生产研究报告》,光伏发电的二氧化碳排放为33—50克/度,远低于煤电的碳排放——796.7克/度。因此,在发电端提升光伏发电的占比,就能有效降低碳排放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空间。

当前,光伏发电领域普遍采用成熟的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存在能耗高、应用场景受限和电池报废处理难等问题。相对晶硅太阳能电池,可印刷柔性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具备3个优点:可以像印刷报纸一样印刷制备,能耗和成本低;类似一片可以发电的塑料薄膜,具备轻、薄、柔软的特点;电池报废处理简易,只需燃烧处理。因此,可印刷柔性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更适合在光伏建筑一体化、便携式光伏发电和海上空间光伏发电等分布式太阳能发电领域应用推广。

业内看法

柔性光伏产品将走进生活

□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陆仕荣

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量产和应用推广,在不久的将来,太阳能电池窗帘、太阳能电池玻璃贴膜、太阳能电池衣服、太阳能电池手机充电器、太阳能电池帐篷、太阳能电池气球、太阳能背包等令人耳目一新的柔性光伏产品将走进我们的生活。

我国的一些科研机构,也在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研发及大面积印刷制备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实验室电池效率已突破19.5%,并成功印刷制备出百平方厘米级的大面积电池器件。

【猜想6】

硅光芯片

用光子替代电子的芯片何时成主流?

2022年,硅光芯片成为芯片行业的热点。有观点认为,电子芯片的发展逼近摩尔定律极限,而高性能计算对数据吞吐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子芯片已显得有些吃力。硅光芯片用光子替代电子,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可以承载更多信息和更远距离,且具备高计算密度和低能耗的优势。随着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硅光芯片将迎来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有预测认为,未来3年硅光芯片将承载大部分大型数据中心的高速信息传输。

四川实践

已成新增鼓励类产业

□四川科道芯国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朱琳琳

作为算力的“硬件”支撑,芯片成为全球研发力量的必争之地。

四川在集成电路领域有产业基础。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0年本)》中,四川省新增鼓励类产业就包括硅光集成电路芯片,以及光分路器、光纤活动连接器、光电收发模块、光网络设备的研发和生产等。

全国看,这个领域的研发近期也有所突破。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等单位联合在国内率先完成了1.6Tb/s硅基光收发芯片的研制和功能验证,实现了我国硅光芯片技术向Tb/s级的首次跨越。

【猜想7】

智慧医疗

远程诊疗,能解决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吗?

智慧医疗,由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和家庭健康系统三部分组成,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

其中,智慧医院系统将实现远程会诊、临床决策、智慧处方等功能。远程会诊将支持优势医疗资源共享和跨地域优化配置,这将进一步强化医联体能力,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边远地区。

长远看,远程手术等项目得到普及后,不仅“看病难”问题将得到解决,“治病难”问题也将得到大幅缓解。

四川实践

5G+新冠肺炎远程会诊系统被点赞

□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姚宇

智慧医疗采用人工智能、5G、大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全景式、多维度地展示、管理区域医疗资源,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医养结合、医疗资源和医疗质量等,实现医疗、康养、慢病、老年病、全科诊疗等智慧医疗智慧康养全流程精准分析与管理。通过构建基于大数据驱动的公共卫生、分级诊疗、中医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区域急诊急救等医疗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为区域医疗水平、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疫情期间,四川打造的5G+新冠肺炎远程会诊系统,让偏远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团队实现与四川省内的高级别专家进行互动,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点赞。

【猜想8】

AIoT

让农民不用经常下田变为现实?

在数字农业被广泛接受的今天,AIoT(AI+IoT,即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有效结合)通过边缘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配合感测组件,使得农业物联网设备更加智能。

比如,设备可观测环境温度、湿度、亮度、土壤水含量等因素,并将数据传送至农民手机以判断使用,让农民可以不用随时巡访田地;能够在设备终端上进行计算,计算后的结果直接用于控制。

业内看法

管理农作物将更智能

□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李泽源

随着技术进一步升级,未来,农民除了可借助客观数据分析辅助了解田地状况外,还可结合人工智能,让农作物的生长管理更自动化。

AIoT模式下的农业,能更聪慧地解决农作物生长时遇到的问题。比如,观测到叶片的变色,即能分析出原因具体是生理障碍还是病原导致,并做出如何处置的判断;根据枝条之间风速变化来判断是否需要修剪枝条等。

今后,农民只需要通过手机了解作物生长情况,并通过辅助的智慧农具完成田间操作即可。

【猜想9】

外骨骼机器人

穿戴式智能设备助我们成为“钢铁侠”?

外骨骼指的是能够对生物柔软内部器官进行构型、建筑和保护的坚硬外部结构,而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穿戴在人体外部、用以恢复或增强人类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穿戴式智能设备。外骨骼机器人可以通过其配备的传感器获取穿戴者的运动意图,从而控制驱动机械关节执行相应动作,实现穿戴者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增强和恢复。

根据其功能作用的不同,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分为“增强型”和“康复型”两类。“增强型”主要用于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可以帮助穿戴者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负重能力更强。“康复型”主要用于康复医疗领域,主要帮助因脊髓损伤或脑损伤而导致肢体运动能力受损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恢复正常行走能力。

四川实践

“康复型”外骨骼机器人进入临床

□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黄瑞

中国脊髓损伤、脑损伤患者众多,康复需求巨大,但医师资源严重不足,“康复型”外骨骼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将有望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现状,提升患者康复率。此外,采矿业勘探、重工业生产制造、建筑搬运施工等行业存在大量柔性非标划场景,“增强型”外骨骼机器人可显著提升重体力劳动者工作效率并减少工伤。四川目前已有企业研发了针对截瘫患者的“康复型”外骨骼机器人AIDER。AIDER于2018年取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CFDA认证),已在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50家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应用。

【猜想10】

柔性屏

应用场景将不止折叠屏手机?

岁末年初,各大手机厂商都在折叠屏手机上“放大招”。但事实上,柔性屏的应用场景不止折叠屏手机这一类。

柔性屏的应用范围很广泛,目前来看,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都可使用柔性屏。采用柔性屏的手机甚至能像手表一样戴在手腕上。

业内看法

除了轻薄还有功耗优势

□京东方科技集团李伟

相较于传统屏幕,柔性AMOLED显示屏不仅在体积上更加轻薄,功耗也低,同时基于其可折叠、可卷曲的特性,极大丰富了终端产品的使用形态。

除了搭载手机以外,CES 2020展会上就曾展出搭载17.3英寸OLED柔性屏的折叠笔记本。此外还有透明A柱、车载显示、智能台灯等新应用,甚至是类似《哈利波特》中会动的报纸,也能通过柔性屏实现。

柔性显示今后将会应用在更多生活场景中。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