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达州到东莞打工 行千里 家乡的味道跟随千里

2017-02-08 05:31:55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顾强记者:罗轩 张磊

万国弟夫妇的行囊中,满是家乡的味道。

临别时刻,女儿抱着赵晓琴依依不舍。

2月4日上午10点,达州市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赵晓莉和姐姐、姐夫一起,肩扛手提着行李走出家门,挥别故土。他们的包里装着香肠、腊肉、酸菜、干豇豆、泡辣椒等10种味道的土货,这都是母亲提前两个月一样一样备下的。

赵晓莉三人要在火车上摇晃20多个小时,前往千里之外的广东省东莞市打工。在热闹了十多天后,家中又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离别之时,大人和孩子的眼里都噙满了泪水。赵晓莉的姐夫万国弟转身对记者说:“真的不想出去打工了,谁不想在家陪着父母孩子呢!”

6万多人口的胡家镇,每年有近万人外出打工,而整个达州市每年有百万外出务工人员。

母亲:

再装一瓶酸辣子

豆腐干也要多带点

2月3日晚9点,万国弟一家人围在火塘边烤火摆龙门阵。

万国弟是宣汉县双河镇人,1996年,年仅19岁的他便外出打工,已经在外漂泊了20年。2006年,经人介绍,万国弟和赵晓琴相识相恋。从此,一个人外出打工变成了两个人一起外出打工。今年是夫妻两人结婚后第11次离家打工。离家前,万国弟教育女儿要听外公外婆的话,平时少耍点手机;同时嘱咐两个老人要注意身体,干不动的重活,就留着他们春节回来再做。

赵晓莉的丈夫在东莞做保安,今年过年要值班没能回家。她和姐姐、姐夫三人在玩具厂工作。每年回家过年,母亲都会为他们准备大包小包吃的东西,让他们带到东莞。

今年,三人南下的旅途要相对轻松些,因为一个亲戚从东莞开车回家过年,他们所有大件的物资如米、油、腊肉等,都托亲戚运送过去。

为此,临行前父母不断充实他们的行囊:“再装一瓶酸辣子,腊肉再多带两块,老咸菜、干豇豆、萝卜丝、豆腐干也再多带点。”母亲边装边唠叨着。这些东西是母亲在腊月间就开始准备的,大大小小有十多种。这也是赵晓莉姐妹两家在外打工时,最常想念的家乡味道。

想家:

绣出“我爱我家”

亲手做玩具送给女儿

2月3日是赵晓琴的生日,离家前的最后一顿晚餐,也成了她的生日宴。

赵晓琴说:“今年运气好,买的票刚好在生日后一天,所以才能在家过生日。以前生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火车上或是工厂里。”

在万国弟家里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幅装裱好的十字绣。装裱虽不精美,但十字绣上“我爱我家”四个字却格外醒目。在十字绣的下面,张贴着孩子们得到的“好孩子”等奖状。

赵晓琴说,这幅十字绣是她前年在东莞绣的,平时在玩具厂上班也很忙,她就抽下班或休息的空闲时间来绣。为了绣这幅十字绣,她前前后后花了好几个月时间。

女儿今年已经8岁,但万国弟和妻子真正陪在孩子身边的时间却很少,平时与孩子的交流都是通过电话。因此,对于与爸爸妈妈的关系,8岁的女儿表现出超出年龄的冷静,既没有太过亲近,也并不生疏。万国弟说:“从小没怎么带过她,不经常在一起,以前过年回来的时候跟我们一点都不亲近,现在长大了懂事了,跟我们的关系比以前要好很多。”

为了补偿对女儿的爱,赵晓琴平时在玩具厂干完活后,还会自己动手做一些小玩具,过年回家的时候带给女儿玩。去年,万国弟还专门从东莞买了一架小电子琴,带回家给女儿。

告别:

一声“幺女妈妈走了”

母女泪眼涟涟

2月4日早上8点,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摆上桌。

开饭后,万国弟时不时地给女儿夹这夹那,平常吃早饭从不喝酒的岳父赵祥昌,也给自己倒了一杯酒,独自一人小口喝着。

这桌饭菜,是母亲早上5点多就起床张罗的。一家人并没有吃掉多少,大家却吃得很慢很慢。母亲的想法很简单:“要坐那么久的火车,车上的东西又不好吃,所以要让他们吃好了再出门。”

吃完早饭,赵晓琴并没有急着离开,她和丈夫背着背篓,来到自家的田边地头,准备帮妈妈打些猪草。“回了家总想帮父母多干点活,减轻他们劳作的负担。这么多年他们帮我们带孩子,已经够辛苦的了,家里还养了几头猪,妈妈每天都要打猪草,忙都忙不赢。”赵晓琴说。

9点40分,赵晓莉和姐姐、姐夫准备启程了。

母亲抱着赵晓莉2岁的女儿涛涛站在家门口,赵晓莉走上前,轻声对女儿叫了声“幺女妈妈走了”,便忍不住转身离开。刚才还和哥哥姐姐玩耍的涛涛似乎明白了什么,她把头埋进外婆的怀中,泪水在眼里打转……

对/话

万国弟:希望回家乡发展

华西都市报:你已经外出打工20年了,这种奔波的日子是不是已经习惯了?

万国弟:真的不想再出去打工了,谁不想在家陪着父母孩子呢?但是没有办法,我们要赚钱养家糊口。

华西都市报:有没有考虑过就在老家附近找个工作?

万国弟:看着家乡越变越好,如果有好机会,还是希望能回到老家发展,既能赚钱养家,又能陪着父母孩子。

华西都市报:回老家能干什么呢?

万国弟:现在政策越来越好,农民增收的门路也越来越多。我们一家人还是当地的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模范户,岳父去年不仅发展了4亩多水稻和田埂黄花,还成了当地农机合作社的带头人,为乡亲们卖一些农用机械和农用物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罗轩张磊摄影报道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