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全国网媒新春走基层到“春节文化之乡”阆中 提前感受年味

2018-01-26 13:18:4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田珊记者:邓童童

媒体团在南充阆中寻访年味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邓童童)在南充阆中,过了腊八便是年,春节会持续到农历二月初二这天。1月25日是农历腊月初九,2018“新时代、新梦想”全国网媒新春走基层四川站媒体团跟随“春节老人”落下闳的脚步,赶赴“中国春节文化之乡”阆中,提前感受年味。

是“春节老人” 把新年从冬天“搬”到了春天

锦屏山观星楼前的落下闳雕塑

坐落于阆中南面的锦屏山上有一座观星楼,相传唐朝初年,著名天文学家袁天罡奉皇命到阆中,定居蟠龙山,建观星台以观天象。虽然如今的锦屏山上已几乎找不到阆中历代天文学家的足迹了,但一尊巨大的落下闳雕塑,和千章漏壶、漏刻、经纬仪、浑仪、日晷等古代天文测量工具矗立山巅,好似古代天文学家们昨天还在此观星。

雕塑人物落下闳是地地道道的阆中人,他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布衣天文学家,是中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太初历》的主要创立者,宇宙理论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曾制造观测星象的浑天仪,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民间观星台,奠定了我国古代先进的宇宙结构理论基础,对于推动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称落下闳是“春节老人”呢?这来源于他制定的《太初历》,确立了正月初一是“一岁之首”,即春节,由此孕育了绵延千年的华夏春节文明。“西方有圣诞老人,东方有春节老人。”阆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玭介绍,“春节是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春节老人’更是其代言人,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最好诠释。”

不负其名! 这里有最原始的春节文化样本

春倌说春

因阆中人落下闳是“春节老人”,阆中被中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确定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这里至今保存了正月初一抢银水、正月十六游百病、二月初二亮花鞋等春节民俗活动,在传承和保护春节文化上具有标本意义,不负其名。

锦屏山腰,穿红汉服、执孝春棒、肩搭“二九”(口袋)的民俗艺人“赵春倌”已经开始“说春”了:“正月里来是新春,一家大小要拜年,福禄寿喜全进门……”“赵春倌”是第四代“春倌”传承人,他的高祖、祖父和父亲都从事着“春倌”民俗的传承。一根孝春棒,12“把”长,棒头塑有一头犁田的春牛,他称,“寓意是一年四季都在棒上。”

谈起“春倌说春”的由来,“赵春倌”唱起了快板,“相传隋炀帝暴政,一丞相辞官回乡,自发到田间地头给百姓说春送财。”“这说的是啥财?”他道“说的便是二十四节气,提醒百姓什么时候插秧,什么时候收割,帮助他们粮食增收,你说这说的是不是财?”

找媒体帮忙寻传承人的“赵春倌”

如今,春节期间,在阆中乡镇的场口或百姓家中堂屋门口,都能寻见吟诵吉令的春倌,他们不愁会丢工作。但“赵春倌”依然有些着急,因为64岁的他至今还未找到下一代传承人。

年味浓 阆中“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已开幕

年俗文化表演

活态的阆中古城,保有最原始的春节文化样本,既保留了传统节俗文化的原真面目,又随时代变迁融进了现代审美意识。作为古巴国国都,阆中自秦惠文王置县起,已有2300多年历史,三国名将张飞在此镇守7年,明末清初作四川省会20年,古城至今完好保存了唐宋格局和明清风貌,这里的春节年俗除了有家人团聚、祭神拜祖、喜庆丰收、除旧迎新的内涵,自然也会沾染上浓厚独特的文化标识,如舞草龙、巴渝舞、灯戏窝子、迎銮出銮、张飞巡城、状元赶考、击鼓飘香等。

今年,阆中举办了首届“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期间,将向全球征集春节老人形象,举办阆中古城年味美食节、阆中古城迎春花灯节和新春曲艺节,以丰富市民和游客的过年体验。此外,作为我国春节发源地,阆中还将向全球华人送祝福。据悉,这一盛会已于1月24日(腊八节)当天开幕,将持续至农历二月初二3月18日。

正在举办的“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

这不,春节文化主题公园里已经聚集了不少当地百姓,尝美食、买年货、听曲艺、看年俗文化表演,好一派年味浓浓。网易编辑张贝贝称:“在阆中了解了不少春节文化,涨知识了。”

涨知识》》》

● 【春节的由来】自古以来中国就以农历纪年,每年第一个月叫元月(或正月)。不同朝代,元月日期不尽相同。商代定十二月初一为元日,周代定为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孟冬为正月,以十月初一为元日。可见那时,元月是岁首,春节是迎春,元日成了一个不固定的“变日”,缺乏科学性与恒定性。落下闳在《太初历》中确定“孟春”是春季第一个月,以正月初一为一年中的第一天,即现在的春节,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常会出现在春节前后。从此,中国人迎来了新年与春天真正吻合。

● 【春倌说春】“说春”是专门从事说春的艺人说唱吉祥如意的歌谣,如果说得主人满意,便能讨到喜钱。流传至今后,“说春”的歌谣题材非常广泛,过年说《过年春》,见农耕说《二十四节气歌》,见药铺说《药王春》……

● 【亮花鞋】正月初一和二月二,女性穿上新衣和绣花鞋,上街赶场,通过抬脚、举步、伸腿等“夸张”动作,秀自己亲手缝制的绣花鞋。

● 【巴渝舞】一种鼓舞,民间也叫巴象鼓,流传至今二千多年,春节期间表演。相传阆中有渝水,賨人居其上,皆刚勇好舞,汉高祖募取以平三秦,后使乐府习之,因名巴渝舞。

● 【灯戏窝子】又名演灯戏、唱皮影,始于明朝,是川北民间喜闻乐见的戏剧表演形式。阆中是川北皮影中心,中国第一个出访维也纳的民间艺人就是川北皮影创始人阆中人王文坤,他在奥地利维也纳、林茨、梅尔克等市有多场演出,受到一致高度评价。

● 【游百病】唐朝人称正月十是“耗磨日”,指财物虚耗之意。清《阆中县志》载:“上元后一日,锦屏山游人如蚁,谓之游百病。”民谣云:“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

● 【舞草龙】阆中是这样流传的:远古时期,大巴山里有一种吞噬生灵的怪兽叫做“年”,它头生触角,面目狰狞,专门到农户院落中吞噬生灵、行凶作恶,刀枪不入,任何猎物都拿它没有办法。后来,人们发现它怕突如其来的响声和红色的东西,于是每逢除夕夜,家家户户便挂上灯笼,燃放鞭炮,敲打锅碗瓢盆等器具去驱赶,“年”被吓得远远躲藏,不敢出来。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