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400年前 “掌上蜀show”新媒体人制油纸伞、酿白酒

2019-11-06 21:31:5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刘波
/items/201911/19110710473276600010FF84.mp4
scolplayer视频播放器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邓童童)“家家都有制伞匠,户户都会编伞线。”描绘的是民国时期泸州东南边一座城镇——分水岭镇制作油纸伞的盛况。“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则道出了酒城泸州的另一件历史馈赠——非遗酿酒工艺。11月6日,第二季“掌上蜀show”采访团在泸州开启一程非遗“穿越”之旅。

传统纸伞化上新妆

深秋时节,微微细雨,淡淡桐油味,位于泸州江阳区的分水岭古镇平添了一抹深邃韵味。采访团一行循着街边彩色纸伞装饰,来到油纸伞博物馆。

非遗文化传承人毕六福为采访团讲解分水油纸伞的历史: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400多年历史,当地人赋予它除刮风下雨遮阳以外更多寓意:婚丧嫁娶的“保护伞”、教育少年“人如伞骨,骨正不腐”……

毕六福祖辈制伞,传习至他这一辈已整整6代。讲起分水油纸伞的特色,他头头是道:分水油纸伞由竹、木、纸全手工制成,不含任何金属物;能经受5级大风,伞骨可反复使用3000次以上不变形;双层用纸工艺,经久耐用;伞面刷有绿色环保的桐油,日晒雨淋都不会破裂、褪色、变形;印有传统石印彩花图案……而这些的背后,则是百年坚守、薪火相传的传统文化,是“踏踏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伞”的风尚。

博物馆工坊内,采访团两人一组体验网编,这是制作伞面的其中一道工序。“手工油纸伞制作有100多道工序。”讲解员介绍,光伞骨和伞柄就有刨竹青、烘烤、打孔等工序,还必须选用楠竹,一样不能马虎。她解释,因为老祖宗留下很多硬性标准,比如收撑伞,必须做到不起顶,不冲槽,不断线。

掌握基本原理后,一行人开始上手,一手拿线管串线,一手拿工具控制批子(长伞骨)间的距离。“好难,好难做到平均。”台湾资深旅游部落客、旅游作家妮可鲁直言,“手指还要压住线头,特别不容易灵活控制,老师要求绕5圈,我只绕了半圈,第一圈最难。”

据悉,最早的分水岭油纸伞为单一红色伞,逐步发展为手工绘画伞、石印油纸伞,如今的油纸伞还嫁接了时尚元素,引入彩色印图,既增加艺术品质又增强文化附加值。过去鼎盛时期,分水岭伞业匠人超千人,今天在政府大力倡导与支持下,从事油纸伞生产加工的企业和个人也逐渐增多,很多年轻人加入这门行当。2008年分水油纸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台湾青年、海峡飞虹中文网特约新媒体人蔡佩颖换上汉服,在细雨中体验了一把“撑着油纸伞姑娘”。台湾青年、华夏经纬网特约新媒体人施子涵一开始有些不相信纸伞可以防水,“听着老师傅介绍了原理,也觉得不可思议。一把伞要经历选材、除湿、防潮、上色、上油等,已经不仅是一把伞,更是技艺、艺术的传承。”“想要好好收藏一把。”她称。

12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