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馆长陪你过年①|这头网红“萌牛”见证李冰治水

2021-02-12 14:40:1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邓强

四川在线记者 薛维睿 吴晓铃

大年初一,“‘牛’在四川过新年·博物馆馆长陪你过年”正式上线。5位博物馆大咖,为观众视频送上新年祝福,带来23件馆内“镇馆之宝”,介绍春节期间的重磅大展,让观众在假日能够“云”游博物馆,走进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2000多年以前,蜀守李冰修筑都江堰,令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为"天府之国"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都江堰,是古人科学治理水患的生动案例,不过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先秦时期,人们也曾试图用神兽镇水。

今天,成都博物馆总策展人黄晓枫推荐的成博镇馆之宝“天府石犀”,就极可能是李冰用于镇水的神兽。

这头“网红”石犀已有2000多岁

2012年,成都天府广场东北侧四川大剧院的考古工地上,天府石犀惊世出土。据成都博物馆黄晓枫博士介绍,这头石犀长3.31米、宽1.38米、高1.93米、重约8.5吨。它埋藏在距地表3米以下的地层,由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出土时,石犀侧身掩埋在坑内。尽管周身覆盖混凝土,仍能看出大概的造型。

事实上,这并非天府石犀第一次出土。1973年,成都市政府在同样的位置修建电信大楼,就曾经挖出过这头石兽。只是因为石兽太重难以搬动,再加上电信大楼的地基不用再往下打,因此石犀短暂现身后,被重新埋于土中,直到近40年后才得以重见天日。

再度出土的石犀,有的地方被混凝土覆盖,有的部位有粉化、片状剥落等多种病害。

文保专家们用了3年时间,小心清除掉它身上的混凝土,再经过脱盐、加固、局部修补等文保工作,终于恢复了石犀的本来面目。

只见它体量巨大,整体雕刻风格粗犷古朴。形状似犀,作站立状,躯干丰满壮实,下颌及前肢躯干雕刻了卷云纹,左侧臂部还刻有文字或符号,目前尚未辩识。

根据石犀出土时的考古地层,专家初步判断:石犀的埋藏时间大约在战国晚期至西晋,其纹饰风格与战国晚期青铜器上的卷云纹样接近,因此其制作年代应该在战国晚期或略晚。

李冰镇水神兽的唯一考古实物

2000多年以前,是谁会制造这样一头庞然大物呢?它的作用又是什么?

黄晓枫说,在上世纪70年代发现石犀时,文史专家还以为这是五代前蜀皇家园林宣华苑前的石狮。2012年考古资料显示显示其年代远早于五代,与李冰治水的年代相当。汉代扬雄《蜀王本纪》记载:"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压)水精;因曰犀牛里。"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也有相同记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这两个记载均表示,李冰在治蜀期间,做了5枚石犀压住水怪。

至于为何要把镇水神兽做成犀牛的样子,这是因为古人发现犀牛可以从水中安全通过,认为它们具有分水功能,因此赋予其镇水的能力。

制作了5枚石犀的李冰,将其中两枚放在府中,其位置很可能就是石犀出土的地点。

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公元前277年设蜀郡,郡治所就位于成都。秦汉时期成都的政治中心,就在成都大城内的核心位置,也就是今天的天府广场附近。当时的成都城,捡江和郫江从西边和南边流过,在水中的两枚石犀,应该和这两条河流故道有关。

此外,传说通锦桥此前出土过与石犀很像的石兽,当时被作为石材进行了切割,极有可能是李冰埋于市桥的石犀。

如今,惟一现身的这枚石犀,因为与李冰治水可能有关的身份,也因此具有了极高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

成都暴雨与石犀被动有关?

自天府石犀出土以后,成都近年夏天只要大暴雨天气,石犀都要出来"背黑锅"。有人认为,正是动了老祖宗的风水,才遭致水患。

当然,在民智已开的今日,大多数人听到这样的说法,都只当成笑话。

黄晓枫说,李冰在治水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水利知识,结合前任治水经验建造了都江堰,是消除成都水患的根本原因。至于他所造的石犀,当然并非真有镇水功能,而是当时人们的信仰反映。

所以,石犀是见证李冰治水的重要实物,却并非解决水患的根本之道,今人大可不必将石犀出土,真的当作成都近年暴雨的根源。

未来,石犀会一直放于成都博物馆,作为成都开启天府之国大门的实证,作为展现古人水文化信仰以及秦汉时期的雕刻艺术品,展现给广大观众。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