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村的千年蜕变之路

2021-02-25 16:41:1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四川在线记者 王国平 王云 何勤华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授予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系此次表彰大会最高荣誉。

驻村第一书记李凯作为三河村的代表,前往领奖。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三河村,和群众一起围坐在火塘边,为脱贫攻坚把脉问诊,开出良方。

三年过去了,当年村里的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房,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在山间回荡,脱贫致富的喜悦在贫困群众的脸上绽放……一条暖心路,一条脱贫路,一条振兴路。当年村中的羊肠小路变成了三河村的康庄大道。

60多年前的民主改革,让彝族同胞实现了“站起来”的第一个千年跨越;如今,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这又是一次“一步跨千年”。

走近三河村,走过一条再跨千年的蜕变之路。

三河村旧址。

暖心路

总书记的牵挂和鼓励,温暖了大凉山的彝家人。三河村的村民为了让后人记住这一令人感动的时刻,将这条500多米的石径命名为“暖心路”。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河村。村民为了让后人记住这一令人感动的时刻,将这条500多米的石径命名“暖心路”。

从凉山州的首府西昌出发,我们沿着245国道行驶,举目四望,崇山起伏,风光壮美。正是这些走不尽的路和翻不尽的山,曾将凉山深处的村庄隔绝成一个个“孤岛”,“穷得让人心痛”。

行车将近两个小时,路边一座高大的广告牌在青山衬托下中格外醒目,红色的背景板上面写着两句话“习总书记卡沙沙,精准扶贫瓦吉瓦”。

从西昌沿着245国道行驶,看到这块牌子就意味着快到三河村了。

卡沙沙,意思是谢谢您;瓦吉瓦的意思是好得很。这两句话表达了凉山彝族同胞的朴素情感。

看到这块牌子,意味着距离目的地很近了。牌子前方有一条岔路,向右拐进去,再行驶10来分钟,会看到一座村庄。

村中无人,只留下一座座的低矮破败空房。村口立的一块村名牌,提醒行人这里曾经有过的历史:三河村旧址。

此时,村民的房屋和院墙都是泥土垒成,冬日的寒风透过墙上的一道道裂缝,刮入屋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总书记的牵挂和鼓励,温暖了大凉山的彝家人。

后来,三河村的村民为了让后人记住这一令人感动的时刻,将这条500多米的石径命名为“黑拱噶”,汉语的意思是“暖心路”。

脱贫路

易地搬迁,挪穷窝;因地制宜,兴产业,移风易俗,新生活;控辍保学,办教育。从旧址到新村,一段地理位置的迁移,背后三河村的脱贫之路。

三河村的入口处挂着标语:“彝家儿女喜迁新居,三河旧貌换新颜”。

离开三河村旧址,再向前行驶几分钟,就到了三河村一号安置点。村庄的入口处挂着标语:“彝家儿女喜迁新居,三河旧貌换新颜”。

2019年2月,三河村村民开始搬入新家。

易地扶贫搬迁,三河村实现了“挪穷窝”“改穷业”。具有彝族传统民居特色的新房样式统一,黄墙灰瓦。新房里统一配备了床、沙发、电视柜等家具,还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和储物室。一栋栋黄墙黑瓦的彝家民居错落有致,镶嵌在绿树环绕的大山里。

村民拉马日尾家中挂着的“感恩袋”。

走进村民拉马日尾的家,客厅的墙上挂着“感恩袋”,寓意“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感恩袋里装着几样物品,其中有一份贫困户的“精准帮扶手册”,里面记录着从2017年后每个月的帮扶工作记录和成效。还有一张荣誉证书,表彰她家在2019年获得“洁美家庭示范户”。

“搬入新家,是三河村摘掉穷帽子的终点,也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驻村第一书记李凯说,三河村探索出“短中长”结合的发展路子,建起了“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特色种植养殖模式,始终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发家致富的“金钥匙”。

精准扶贫。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三河村引进了西门塔尔牛、中华蜜蜂等优质品种;种植产值更高的云木香、花椒、冬桃等特色农产品和水果,目前已种植云木香1000亩、冬桃370亩、花椒2800亩。加上组织劳务输出等方式,全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4615.5元,到2020年已达11245元。

李凯说,向拉马日尾家获得的表彰一样,不仅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更要促使大家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帮助村民养成爱干净、讲卫生的好习惯,乡村干部、工作队员自带洗衣粉、水盆、扫把、抹布,轮流到贫困户家中帮助洗衣服、被套、打扫卫生,“时间一久,再懒散的村民,脸上也挂不住,纷纷加入到讲卫生的行列中。”如今走在村里,道路整洁,庭院干净,仿佛走在城市里的某个别墅小区。

在三河村山脚下,新修了一座学校,附近村庄的孩子都到这里上学,如此,彻底破除了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

村民节列俄阿木说,如今村里通往过道的这条沥青路,三年前还是一条颠簸难行的土路,步行一趟至国道路口要一个多小时。

从旧址到新村,短短的几分钟的路程,见证了三河村人“再跨千年”的脱贫历程。

振兴路

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三河村站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无缝对接乡村振兴大业,走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22岁的曲木子果,很爱笑。笑起来就像家中门前的桃花。这些村民们前屋后的桃树都是广东佛山帮扶队种下的。

去年,佛山帮扶队还请来专业的烹饪教师,教授三河村村民烹制粤菜,曲木子果是学徒中的一员。

“以前顿顿吃土豆,梦想着能吃到更好的。”如今,已经实现旧时梦想的曲木子果又有了新的想法,“我不仅能给家里做一顿粤式小炒,随着到三河村的游客越来越多,我准备开一家粤菜餐厅。”

去年,三河村入选四川省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村庄旧址被增补为四川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还入选长征干部学院实践教学点之一。截至目前,接待游客已经超过一万人次。

三河村旅游体验中心。

“我们将立足三河村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旧址、新居和村史馆串联起来,无缝对接乡村振兴大业,走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李凯说,他们已经有了一些想法,比如打造彝族文化扶贫主题旅游线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建设民宿酒店、商铺、彝家乐等经营设施,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吸引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帮助群众实现长期稳定增收致富。

三河村民俗活动中心。

如今,三河村的旅游体验中心已经修建完成;当年贫穷的历史,也成为村史馆里的“藏品”。

站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在我国开局“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这份文件发起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动员。

如今走在村里,道路整洁,庭院干净。

像三河村一样,凉山还有火普村、“悬崖村”等1117个贫困村,它们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2月25日,春回大凉山。位于大山深处的三河村,路边新草悄然破土,房前桃花即将怒放。远处,松涛阵阵,回荡山间,昭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三河村村史馆。当年贫穷的历史,成为村史馆里的“藏品”。

    编辑推荐